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呈现在的我们面前信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继续按照以前工业时代逐字逐句的方式从头到尾的阅读,势必会影响我们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不一定有利于我们对文章或者书本的深入理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升级我们的阅读操作系统。从传统的阅读方式向快速阅读的方式转变。
要想达到快速的阅读,这不仅需要刻意的训练,而且本身也与阅读者的阅历和知识背景相关。在德国作家克里斯帝安.格吕宁出版的《超级快速阅读》一书中,给我们罗列了主要的阅读误区、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
阅读误区:
1
大部分人以为在阅读中,我们的视线是随着阅读的进度一直匀速移动,看完一行然后再换一行的。但是这是大脑的一个错觉,我们的眼睛就像一个摄像头,需要对焦,拍摄,获取。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眼睛是跳跃的。而且是反复跳跃的。
2
在我们小时候学习字母的时候,会把字母作为最小的单位,因此总是习惯逐字的阅读文章,成人后,这个习惯也一直没有改过来。于是这种低效的阅读方法的在互联划时代弊端越来越明显。正确的应该以语意单元为最小的阅读单位,并且要逐步扩大自己的阅读视线。
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我们喜欢心里默读,似乎感觉只要心里读出来,就能容易理解了。其实在我们心里默读的时候,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也对我们理解造成影响。
阅读方法和阅读的步骤:
第一步:先要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阅读一本新书犹如完成一幅拼图。如果我们从头到尾一块一块地拼,不但会耗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也不一定一下子就拼得正确。如果我们在拼图之前,先看一下整幅图,然后从大堆的碎片里找到4个角,估计好大致的位置,再拼出完整的四条边,就可以给整幅图架设一个整体的框架,这个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整个工程就方便多了。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用5分钟的时间先大致浏览一下书的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以及被加粗或是变成斜体的关键词。其次要学会记积极提问,双向阅读。
不仅要自下而上的归纳文章的主要结构框架,还要自上而下的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整本书中。要学会批判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论证手段,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能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这本书的作者,我会不会这样设计书的行文结构?会不会这样谋篇布局?当我们带着目的去主动阅读的时候,实际也就建立了与文章的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这个其实和交朋友也差不多,如果我们对某一个人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那么我们之间的友情就不大可能深交。如果我们对某个人的兴趣、爱好、脾气、品行等比较熟悉,那么我们之间就能建立更强的链接,能更加深层的交往。
第二步,要借助工具来梳理和呈现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其中视觉卡片或者思维导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主要的原理是模拟大脑的发散思维,通过关键词,把作者的思想一层一层自上而下的呈现。这样就可以让逻辑脉络一目了然。我们在看完书后,根据仅有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复述和回顾本文的核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这样极大地加快了我们对于新的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第三步:要积极的训练我们的阅读速度。本书作者给我们列举了几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
方法一
由于我们的眼睛天生对运动的物体感兴趣,所以在阅读时最好借助一定辅助工具或者引导工具。当我们的注意力不在书本上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指的滑动让我们的注意力重新回来。然后用食指或者中指作为视线的引导工具,逐行的进行快速阅读。
方法二
我们也可以采用3-2-1阅读法。就是你对一篇文章第一次先用3分钟阅读。满3分钟后,停下来大脑思考一下自己的能回忆起多少的内容。然后用2分钟阅读相同的内容,而后再回忆和复述这部分的内容,把原先模糊的部分更新进去。最后则采用1分钟来阅读相同的部分,然后再回想自己的阅读内容,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内容有模糊和不清楚的地方。如果你的一开始的速度是300字/分钟,则经过训练后你可以到达900分钟/每字了。这个过程需要反复的练习,这样阅读的速度才能逐步提升。
方法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读了很多的书,但是过了几天,书的内容早就忘掉了。似乎很难有效的记住书中的内容。要想记住某些信息,有3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一,可以将其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
第二,也可以通过充分调到自己的五大感官来记忆。即通过人体的五大感官来同时接收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加深对信息的印象。也可以使说通过多管齐下。这样我们对一个物体或者事情的了解会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第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要记住的内容串联起来,不断联想记忆。让自己通过一个情景来更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