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里的沉没成本——你的爱,不必卑微!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了一个故事:一个叫沙仑的男子,花了三十多万娶回一个女人,没有几天就不见了,不识字的沙仑请三毛为她写信,日日等待回信,终于等到了回信,女人称自己没有钱回来,如果能给她寄十万元,她就能买机票回来了。沙仑为了尽快凑足钱寄给女人,日夜兼着多份工作,不顾自己日渐消瘦,满身是伤。有人终于忍不住告诉他:你那个女人就是一个婊子。可他依然不为所动,自顾凑钱。
故事结尾,沙仑没等到自己攒够钱,铤而走险偷了别人家的钱,被警察四处追查。
没有人知晓沙仑为什么如此执迷不悟。这种状态在爱情的世界里,却并不陌生。电影《无问东西》中,米雪演的师母黄淑芬,让很多人过目不忘,她的执迷不悟一点也不比沙仑少。
黄淑芬和许伯常曾经也有一起在屋檐下的琴瑟和弦。因为许伯常的一句:“我一辈子对你好”的誓言,她全心全意供许上大学。自己吃米汤,也要想所有的好东西留给男友,满怀欣喜等男友大学学成归来,却等到了悔婚的消息,黄淑芬以死相逼,才有了后面那段充满荒诞的婚姻。
许伯常对妻子黄淑芬,婚后一直采取冷暴力:不交流,不问候,不同眠,自己的碗碎了,也不动妻子的。黄淑芬对许伯常各种打骂也无法消除她内心的不满与不甘。
故事结尾, 黄淑芬最后看向他们夫妻曾经爱的屋檐,绝然跳入井中的场面触目惊心,而许伯常此时疯狂的哭喊,就像一个笑话。
或许所有的悲剧,在黄淑芬一股脑热地决定支持爱人上大学的那一刻就开始,她无私地放了太多筹码,是许伯常一辈子无法偿还的。以至于活生生将一场爱的关系,转变成了债务关系。
哪个人愿意和自己的债主过一辈子呢?!
黄淑芬的每个镜头里有充满了怨恨和不甘。或许很多人在爱情到最后味如嚼蜡依然不肯放手的原因,不在于还爱着,而是:不甘心。
爱情和婚姻里的沉没成本:
经济学和商业决策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也就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爱情里的沉没成本也是如此,那么多人在结婚时,会那么计较的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房子、车子、聘礼等,很多并不出于实际用途本身,有人将其称为“面子”。而从沉没成本的角度讲,这些付出就像一种赌注一样,象征着你为了眼前的人,愿意下多大的本钱。而双方就是从这些赌注来判定对方的诚意。
如果黄淑芬与许伯常的故事开篇是这样的:
一对恋人,男的要去上大学,可惜没钱,于是两人商量,男的说:“你赚钱支持我上大学,可是我没有办法承诺回来娶你。你看这样可以吗?回来如果我们心意己变,我就付上大学钱的十倍给你,做为补偿,你看行不?”
女的听完,说:“去你的,十倍?你给我赚钱,我上大学去。回来给你十倍。”
男的认真权横了利弊,说:“那就三十倍,你看下,成不?”
女生爽快地答道:“成交,这个付出属于婚前财产,所以不论结不结婚,婚后离不离婚,这笔帐是清晰的,签合同生效。”
男生爽快地答道:“没问题。马上签。”
故事开篇如此,还有下面那般折磨吗?很多人一厢情愿的付出,而很多人心安理得的接受。只是,所有的“心甘情愿”都是有前提的。付出者要懂,接受者也要懂。
当所有的付出(成本)己经覆水难收,停下来,才是对的选择。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能否承担沉没成本,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人生,总有那么几次收不回成本的付出,让你成长!
波伏娃说: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不论何时,你的爱,不必卑微!你的付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付出的对象。若真爱一个人,那就让他(她)付出吧!势均力敌的付出,才是维护一段关系的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