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在公交车上。晚高峰加上修路,使即将到站的一小段路,格外的拥堵。三个方向的车流朝着一条街道涌来,像一条消化不良却又迫不及待想要吞下更多食物的肠道。
我从第二排座位走到近门处,等待着车门打开。公交车几乎停了下来,缓慢移动。车内乘客不多,有两个年轻男生在旁若无人的议论着刚刚入职的经历,似乎对新职位并不满意;他们前面,是两个女生,语调有些消沉,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窗外抢行的车辆大声鸣笛,有两辆车的司机在互相叫喊。我不经意的一扭头,瞥见旁边座位上坐着的一个女人,表情奇怪地扭曲着。再定睛一看,她在哭泣。
傍晚六点半时分,天光依然明亮。车厢内的灯均匀分布,足以让每一位乘客看清彼此的脸。那女人只管哭泣,两行泪水不间断的流着。我赶紧扭过头,一边将目光看向窗外,一边把手伸到包里握紧了一包纸巾——我该不该递给她呢?
刚才嘈杂的一切声响一下子模糊下来变成了背景音,我的耳边,只清晰的听到这个女人的抽泣。我的手里,依然紧握着那包纸巾。
——我到底该不该递纸巾给她呢?
这包纸巾,让我想起几年前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叫做“存在主义”的团体动力小组。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论假设是,团体即是一个微型社会,在小组内,每位成员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再现每个人在社会和生活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反馈和自己的反思及体验,深度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实现内在的调整和改善。
期间,有个女孩在讲述她的一段经历的时候,哭了起来。我们所有人围坐一圈,静静的倾听。在围坐的圆圈中央,有一包纸巾。看到女孩用手背拭泪,我想都没想,扯过一张就走到她身边递给了她。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惊呆了,另外一个人竟然大声的指责我说,根本就不应该给那个女孩递纸巾。是的,她制止了我,这个看上去善解人意且完全是为他人着想的举动。
当我从错愕中回过神来,细细体会和咀嚼这个指责我的人说的话,才真正明白她深刻的用意。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为自己情绪负责的能力,我们自己有,同时也相信他人有。我们不超越和替代他人应该为自己承担的付出,也就相当于促成了他的改变和成长。同时,我们也不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我们给他人留出原本就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此时,伫立在车厢里的我,依然紧紧攥着那包纸巾,犹豫着要不要在一下车的瞬间,扔到她的腿上。这样她就不必掩饰住悲伤,强挤出笑容和谢意来应付我这个陌生人。
就在这时,一个刹车,到站了。门打开的一瞬间,那个女人两步跨出了车门,我被她挤在了身后。
让纸巾随风去吧。我们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有为自己承担的能力。或许,这就是最大的包容和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