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賬,不是加加減減那麼簡單
過完年,就一個感受——窮!窮!窮!「錢都哪去了?!」勞資下決心一定要搞明白這個事情,一琢磨,水還挺深。
我第一時間想起翻 MoneyWiz ,但又想起回家的時候當妮妹面沒好意思記。「不好意思記」是一方面,「不方便記」(比如去超市買東西,一張小票上喫的、穿的、用的全有。怎麼記?)是一方面,「堅持不下來」也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總感覺記的都是糊塗賬。就算每筆都記下來了,還是不清楚自己爲什麼月月光。
回來我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記賬」。回想以前,都是圍繞「錢花哪去了」記的,但很少考慮「錢從哪來的」。按理說,「錢都在哪」應該永遠等於「錢從哪來的」,也就是「錢的去向」=「錢的來源」。
其實,我們真正想搞清楚的,不是「錢的去向」,而是自身有錢還是沒錢、勤儉持家還是大手大腳。所以,我們考察的重點不是那一筆一筆的流水賬,而是一個個概況的數據。要瞭解這些情況,就得瞭解過去一段時間「錢的來源 & 去向」。
老祖宗總結,人這一輩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從零而來,歸零而去。一切都是借借還還,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守恆」。恐怕這就是記賬的奧義吧。
按老祖宗的說法,每個人的「家底」都是從零開始。但這麼些年稀裏糊塗地過去了,我們只好用一個「結餘」來代表這些年的進進出出吧。
結餘只是當下「家底」的來源之一。「家底」來源還有:「借的」&「掙的」。借的、掙的、攢的(就是結餘啦)就囊括了「家底」的所有來源。
下面,我們考察「家底」的去向。首先當然想到「錢」,也就是「現金」。現金分成兩部分:還在手頭的現金 & 花出去的現金。而花出去的現金又分爲兩部分:花了換回個啥的(固定資產) & 花了屁都沒留下的(費用)[1]。
改寫「入必敷出」,即得到以下等式:
(現金 + 固定資產)+ 費用 =(借的 + 掙的)+ 攢的[2]
現在,我們按照這個思路盤點下我們的「家底」:
下面,我們來模擬一下吧:
- 掙的 → 現金:
- 借的 + 現金 → 固定資產:
- 現金 → 費用:
只要我們按照「來源→去向」且「來源 = 去向」的模式來記賬,賬目就不可能亂,心中自然也就不亂了。
摸清了「家底」,我們對「錢都在哪」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下面我們該問問「錢都花哪了」。
從一筆錢到手,經過一段時間,還有結餘,中間必定遇到各種各樣的截留,有必要的生活成本,有非必要的某些開支,還有各類稅款和保險(包括黨費啦什麼的)。但「支出」也就這三部分:成本、開銷、稅或保險。而要拿到這三個數據,就只能一筆一筆地苦啃流水賬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看似簡單的流水賬。這不就是一筆一筆的記錄嗎!可沒這麼簡單,要想記清楚,我們還得細細分分類。我們手頭的錢,大致有這麼三個流向:日常開銷、投資、借錢。而我們記流水賬的時候就應該標明每一筆錢是哪一種用途。(真的有必要嗎?!!!)
現在,我們終於理出了一個記賬的思路:先盤點「家底」,然後堅持記好流水賬。過段時間,對流水賬彙總,我們就能拿到這段時間的開支情況(包括部分消費習慣)了。
現在,我們對任何時刻的資產分佈都做得了心中有數,那怎麼才能拿到這段時間以來的開支情況呢?其實,我們在更新「家底」的同時,還應一同維護另一張表——「進賬截留分佈」:
其實把「家底」圖和「進賬」表放一起並不合適,「家底」就像一張財產快照,而「進賬」是一段時間來的彙總。
好吧,我憋得好用力才沒喊出它們的真名,現在可以放聲喊了(其實就是用會計語言複述一遍啦):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記賬這件看似簡單的平常事,不曾想竟然藏着這麼多道道!一切都從零開始。借的→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這就是所謂的「會計恆等式」……
一切的開始需要一個座標點。所以我們對當下資產做了一次快照,洗出來就得到了「資產-負債 表」……
每次經濟行爲我們都詳細記錄在案,在更新「資產-負債 表」的同時,維護着「損-益 表」……
同時,我們還特別關注「現金」的走向。於是有了「現金流 表」……
這些數據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最簡單的是分析某項開支的比重。比如按照 Engel 係數的思路,計算下食品在開支中的比重,可以很粗糙的估計下自己的生活水平。
……
安本隆晴說,會計是反推回看經營本身的過程,而經營是決策的連鎖過程。看,會計是一門幫助決策的語言。
現在你還以爲記賬只是記記流水嗎?別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