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运营逻辑是支撑运营人员一种知识和思维的结合体,底层运营逻辑会帮助我们在接手一个工作或项目后可以迅速的进行一套的逻辑判断。
互联网运营是由产品、用户、渠道、内容构成,那其实对于运营的底层逻辑而言自然也分不开这 4 项。但是底层运营逻辑的构成是需要有一条线将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起来的。首先产品、内容、用户、渠道为基础知识,然后才是从需求、人性、定位,实践以此由下而上的关系。
关于运营的底层逻辑主要为4方面的构建:
运营的基础知识
运营的灵活思维
运营的实践能力
运营的复盘能力
把理论到实践中去对证,去检视,再把实践提到理性认识上来与理论复核,这就是建立底层运营体系的逻辑。在底层运营逻辑中,所有的行为都是先以需求为准,此处的需求主要类别分为3种类别:
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用户对某事的需求
用户自身的需求
运营的本质是对人性的运营,那么人性该怎么运营呢?
首先我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至于都知道七宗罪这基本的人性,七宗罪包括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 而这七项是其实是典型的人性的弱点,这七项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贪婪和色欲。这7项目前我了解到的有过的案例为:
嫉妒:通过给予VIP权利或游戏道具,刺激玩家购买
暴怒:网络评论或视频内容刺激用户发怒然后关注
懒惰:旅游上面的洒店、汽车、景点全包
贪婪:“零元购机”、便宜的旅游等
暴食:通过文案暗示你心情不好就要多吃
色欲:直播网站、优衣库事件、陌陌
人性就是利用人本身的普遍拥有的心理属性,而这些心理属性有好有坏,但对于运营而言,在确定了用户的需求后,在活动或产品上面就需要设置所对应的符合部分用户人性的功能。所以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的人性会越来越多,而不同的人性的应用方式是随着手段的变化。比如常见的手段有:砍价、拼团、分享、抽奖等。
主流的关于运营的定义可拆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一个前提、一系列干预和三个目的。
(1)一个前提
在满足用户某种需求或者提供某个使用场景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产品对用户没有太大的价值,而一味地想去利用用户,那迟早会死的很惨。
阿里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失败的社交产品叫来往,当时所有的产品经理都在问这个产品对用户有什么价值,其实这个产品在当时战略价值远远大于用户价值,更多是为了阻击微信,以防自己的电商市场遭到侵蚀,然而非但没有阻挡微信的发展,却还被微信抢占了近半的支付市场份额,来往也成了杰克马永远的遗憾。
(2)一系列干预
一系列推动产品和用户建立联系的良性循环干预。
运营的工作真的是五花八门,尤其刚刚入门更是一头雾水。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包含有产品和用户两种元素,而运营的工作就是让这两者建立联系,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一点,但是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即使做了三五年运营依旧感觉是在打杂。
(3)三个目的
三个目的分别是用户增长、用户活跃维系和用户商业变现。我始终认为目的是最重要的,只有达到目的,才算运营的成功。
ofo小黄车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明星级产品,几乎经历了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用户增长到用户活跃,在资本的追捧下顺风顺水,然而后来没有找到很好的变现模式,还错过了跟摩拜合并和被滴滴收购的机会,现在只能垂死挣扎。之所以错过两次曲线救国的机会,马化腾在朋友圈给出的解释是有人行使了一票否决权。无论如何,都已无力回天,ofo小黄车走到今天也算生的光荣,只是不愿死的很惨。
综上所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为了用户增长、用户活跃和用户变现所采用的一系列推动产品和用户建立联系的良性循环干预,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环境下的运营。而运营的终极目的就是赚钱!
运营的分类
当年QQ刚刚起步,马化腾假装女孩去跟网友聊天;滴滴创业初期,迫于很少有用户使用产品,程维让员工自己在北京来回打车;王思聪在IG夺冠之后,亲自进行微博抽奖。
其实以上这些都属于运营的范畴,那么到底运营有哪些工种呢?
其实各种运营之间多多少少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只是工作的侧重点和属性不太一样,但是运营的本质逻辑还是相通的。
(1)按结构属性分类:
产品运营:产品运营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人为干预来提升产品各维度的数据。运营指标包括下载量、注册量、转化率、日活、月活等等。
活动运营: 顾名思义,活动运营就是针对某一活动进行策划、执行、评估、改进的全过程项目管理。
(2)按运营对象分类:
电商运营:目前电商运营主要指的是对网上店铺的运营和管理,这些店铺包括但不限于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等电商平台。负责店铺的搭建、导流、品类搭配、上下架甚至发货等工作,要对流量、客单价、转发率以及销售额等指标负责。
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运营是利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贴吧、知乎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包装、宣传、推广、营销和盈利的一系列互联网运营手段。运营人员要对自媒体平台的粉丝数、阅读量、转化率等指标负责。
社群运营:社群运营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帮人聚集到一起,但是这一帮人不是随便聚集来的,他们是有相同的社交属性或者相同的价值需求才聚集到一起的。一个社群要想持续的生存下去就要持续的输出社群的价值,因此要去设定社群的机制和规则、构建完善的社群文化体系、不断地去吸引更多有共性的人。以微信主打的腾讯系社交产品具备天然得社交优势,是目前社群运营的主战场。
游戏运营:游戏运营就是将一款产品引入市场,使用户从了解、试玩直到成为忠实玩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干预手段刺激玩家消费以此达到盈利的目的。比如:我在玩一个闯关的策略游戏,闯到最关键的时候死掉了,在这个时候会弹出一系列复活道具,购买后就可以继续闯关,否则只能从第一关重新开始。在什么时间、弹出什么道具、是否靠小姐姐去引导购买,这都是游戏运营要考虑的事情。
短视频运营: 抖音、快手的兴起让运营又多了一个细分项---短视频运营,目前各大短视频平台是流量的红利区,运营人员要对短视频平台的粉丝数、播放量、转发率等指标负责。
(3)新兴类运营:
增长运营:其实在美国是没有明确的运营岗位的,而与中国的运营对应的就是“增长”岗位。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获客成本的升高,国内逐渐演变出增长运营的岗位,增长运营也是一种负责用户增长的职位,偏向策略更强,对运营人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对内构建得到用户的分层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精细化运营方案;对外探索关键有效的渠道,以及用户新增方法并持续优化。
当然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主流运营岗位,其实市面上还存在一些细分的运营,比如SEO优化、app推广、应用商店运营、品类运营、游戏运营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运营的复盘能力:
大部分人对于运营的基础知识和运营思维属于一般,但执行能力是真差。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在创业期间,在真正让我自己去做执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是执行慢、想的多、说的多、做的少。
在创业这个期间我也想的清楚和进行修正,最终我也才逐渐得出了一个底层运营模型,以实践为最终验证驱动的运营模型。
1. 结果快速验证
结果快速验证,就是对既定方案进行执行过程当中以日或周为单位得到的执行结果与原有方案快速验证,确保执行是在既定轨道,并非偏离轨道。从而达到出现问题,快速调整方式,执行顺利,快速投入执行的逻辑。
2. 数据快速分析
执行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据,这个数据会包含以日为单位的目标数据, 同时包含执行过程当中的测试数据、流程当中的转化数据等。
分析数据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在于分析,而是在于如何收集,一般执行情况下, 收集数据将会成为比较大的难的问题,因为有的数据的确没有办法进行收集, 比如打电话过程当中的转化数据。而对于这种数据,可以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进行概率性分析及测试。
3. 问题快速解决
执行过程中较大的问题就是出现在各个人执行过程当中碰到的各种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解决速度慢则直接影响所有的执行。所以对于这个执行方面,当碰到问题时给自己 2 个选择:问题是否可以解决?可以解决使用 5 分钟解决,不能解决是否可以放弃?来保证执行过程中是以快速推进的方式进行执行。
4. 事情快速复盘
其实对于实践,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实践完成后都会得到的结果是,没有做好, 没有做成功,至于为什么却不知道,或者写了一个复盘也是表面,不够深。对于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每日小复盘,每周大复盘的工作没有做,所以对于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能否有新的方法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