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五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做到让父母只担心自己身体这件事(除此之外都做的挺好,父母没什么可担心的)。”
《为政篇》第七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至少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学习心得:
1、父母会天然地担心我们生活里的一切。
小的时候,担心我们不好好读书,不好好吃饭。
长大了,担心我们事业不如意,感情不顺遂。
而作为子女,如果能做到让父母只担心自己身体这件事,在孔子看来,就已经是尽孝了。
反过来看,如果做到了尽孝,说明自己也已经成长成为了一个有为之人。
所以,趁年轻,多学习,多努力,多经历,用自己的成功让父母放心。
如果生活把你折磨的毫无斗志,你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那么这句话能给你力量。
我可以被打倒,但无法被打败,因为我的心里,藏着我最爱的人。
2、如何与父母相处,孔子在这两段话里也指出了关键点:礼节、态度。
在父母面前,作为子女,就应该扮演好子女的角色,言行举止里有着作为女子应该有的样子。
但随着年龄地增长,父母渐渐老去,会发现老人渐渐地会变得像个小孩。
他们可能会变得有些固执,没耐心,思维不再那么清晰,行动不再那么利索,生活需要人照顾。
这个时候子女很有可能会“越位”,变成了像照顾孩子一样去照顾自己的父母。
同时,态度很有可能也会变化,语气里多了些命令,少了些敬重,关系开始混乱。
所以这个时候,千万要谨记,不论年龄如何,父母始终是父母,孩子终究是孩子。
拿捏好这个尺度,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态度。
生命就是一场修行,身边出现的人事物,都是我们应该完成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