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来,拉开窗帘一看,白茫茫一片。哇,又下雪了。这是今年的第二场雪。
我推了推小床上的人:儿子,下雪啦,快起来看呀!儿子咕噜一下爬起来:下雪了吗?下雪了吗?我看看!
瞧着他一脸兴奋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今年第一场雪的时候看到的一个挺好玩的事情。张了张嘴,我又闭住了。犹豫到底要不要现在就告诉他。
上个月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我在马路上看见一个爸爸拉着自制的简易雪橇,跟他儿子在大马路上撒欢儿。那位父亲有些微胖,喘着粗气,憨憨的笑着。至今,那位父亲嘴里呼出的热气和他儿子尖尖脆脆的欢笑声还鲜活的在我脑子里打转。
我从他们身边走过,然后回头了三四次,心里好生羡慕。羡慕这位爸爸不用急着上班,有时间陪孩子玩雪。羡慕这个孩子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爸爸。一张厚纸板,一根绳子,就能换来一路欢笑。
当时我就想:回家一定把这个事情告诉我老公,等下一场雪的时候让他也带着孩子玩一下。
刚刚我本来是想跟孩子说说这个好玩的雪橇的事情,但是我又不确定爸爸今天是否有时间带着他一起玩儿。怕他会失望,所以我咽了口唾沫,把那句话收回去了。
日子果然还是像往常一样,老公匆匆吃过饭赶去上班,孩子匆匆吃完饭赶去上学,我也奔赴我的工作岗位。
但是一上午,雪橇的事情都在我的脑袋里盘旋。对孩子的爸爸也心生怨恨:成天就知道忙工作,陪孩子的时候太少了。一个很小的要求,他都没办法满足。怎么别人的爸爸就有时间陪孩子呢?
中午我是回家吃午饭。饭桌上我突然脑袋一个灵光:孩子的爸爸不能陪他,我能陪他玩呀。为什么这些事情就非得让爸爸来陪呢?只要我还能拉动他,我就能把这份快乐带给他。与其大人之间在这里互相抱怨,还不如其中有一方行动起来。
于是,我决定今天中午吃过饭就执行这个雪橇行动,而不必等到爸爸有时间。爸爸的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而本来就不大的雪很快就会化了。
这样一想,我的心豁然开朗了起来。到这个时候我才把雪橇的事情告诉了孩子,孩子一听特别兴奋,立马放下饭碗就要走。我们准备了空牛奶箱子和一根跳绳,穿戴一番就出门了。
我学着那个父亲的样子,拉着孩子在铺满积雪的马路上跑。孩子笑,我也笑,孩子嘴里冒着热气,我也嘴里冒着热气。有时候跑得快,他失去平衡就横着躺下了,我一下刹不住车,他就被我拖倒在雪地里,全身上下沾满了白花花的雪。我们边笑边拍打,收获着路人羡慕的眼光。
晚上的时候,我让孩子的爸爸看我白天录制的一小段视频,他羡慕得不得了。我对他说:如果再不加油的话,你的下一次机会还会被我抢了哦!
我们知道在中国,有很多爸爸都缺席了孩子的养育。《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受人追捧,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录制花絮里,陈小春坦白自己平时因为忙于工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他说听说参加这个节目以后,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会变好,所以我就来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三字经》里也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父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卫组织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
我们不能说那些没有天天陪孩子在一起的父亲,就不爱孩子。相反,许多父亲正是因为爱孩子,想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他们在外很辛苦的打拼。只是爱并不都是发生那些惊天动地的时刻,爱更多是在一点一滴流淌着的岁月当中慢慢堆积而来。
家庭中作为母亲的那一位,常常是对父亲不陪孩子不满的。因为这件事夫妻间经常拌嘴吵架或者冷战的大有人在。但是我想说的是,既然孩子得不到父亲的陪伴已经是一种伤害,那么我们怎么能忍心让孩子在父母的互相埋怨和指责当中再受一次伤!
缺席的父亲固然不对,抱怨而不作为的母亲也不对。让孩子抓住实实在在的快乐才是王道。在他成年以后的童年回忆里,我们希望填满的是欢笑而不是“爸爸去哪儿,妈妈在干什么”的苍白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