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37/333

图片发自简书App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本我是先天本能欲望,遵循享乐原则;超我是道德规范,遵循道德原则。本我和超我是冲突的,自我在其中做协调,遵循现实原则。

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学生,但却和祖师爷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提供抱持性环境,让孩子的本我得以滋养,这样孩子会在成为他自己的同时,也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温尼科特和罗杰斯有同样的结论——成为你自己。

学心理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而是为了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人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否则就会生病。

曾经我在大学的时候,知道了“共情”的概念后,特别懂得倾听的重要,结果有一次,我和一个人“对话”半个小时,这个“对话”其实基本都是他在说,而我不说话只聆听,等结束时,对方竟然会说,你太会说话了。其实他说的是,你太懂我了。

经过这一周的学习,我们可以继续问自己:本我和野性到底是什么?下周,我们会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野性,是有危险的,但一点危险度都没有的人,又有什么意思。现代社会,没有人愿意被说“你人畜无害”吧。当然,每个人都需要有现实意识,如果环境明明不允许,你还非要野性,那就可能是自找苦吃了。

#感:可以想象,没有野性和攻击性的人,是一个活得非常窝囊的人。这样的人就像武老师说的“人畜无害”,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往往时间一长,这样的人自己就把自己憋出病了。

#思:所谓有思想的人,不都带着攻击性吗?所谓好看的书、电影、好玩的人、事物,不都带有攻击性吗?看电影的人总希望故事的情节无比惊险刺激,看节目的人总希望逆袭反转,是有道理的。

#行:这一点我真的只能给自己打3分,因为我总是怕这怕那,很胆小。野性和攻击性完全被自己憋在了心里,成了委屈和自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