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了一个据称是很准的人格测试,测试结果说我是宿命型人格,虽然没给具体的解释,但也容易理解。我是挺信命,坚信这一生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是安排好的,特别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就接纳,不挣扎。
比如,有个词叫“发横财”,一种是指非法取得的财物,这个就不讨论了,另一种是合法的意外之财,经过30年的风雨洗礼,我确信了我没有这种“发横财”的命,从历届年会抽奖就能够看得出来,如果不想让自己空手而归,只能靠参加各种尴尬的游戏项目赢得奖品,最近这次年会,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游戏“大连蹲”带回了一个充电宝,也算不虚此行吧。
“靠实力”通常是没运气的人对自己的安慰,对那些捧走大奖的幸运儿,心里还是妒忌的,咬碎后槽牙还是没舍得买的东西,他们就这么随机的得到了。相比年会上一桌坐11个人只有5块排骨,我更接受不了在奖品列表上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宿命型人格时刻提醒着我,完全不需要为一旦得奖是上去唱个歌还是跳个舞而纠结。
宿命型人格其实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云淡风清,一旦遇到打破心跳规律的事,他们还是澎湃的。比如说,即便接受自己没有“发横财”的命,偶尔还是会在买彩票的APP上摇两注试试运气。
我们信命,只不过信的是我们有好命。
2
《芳华》上映时,被我列为最不想看的一部,我对冯导没什么意见,就是直觉认为网络造势猛烈的片子烂的几率比较大。看过之后还挺喜欢的,这部电影润物细无声的让我心酸了好久,这就是我能分享的全部观后感,至于其它感受就太个人了,可能需要联想和代入。
至今也没看过网络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任何鸡汤文,挺不喜欢一出个什么新鲜玩意儿就铺天盖地的解读,弄得像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智商低下看不出奥妙一样,就看不出来又怎样,把复杂变简单也是种本事。
新媒体的盛行,横空蹦出了各种评论家,影评、书评、食评……他们还喜欢创造各种榜单,我的经验就是别太信。
前段时间两个美食博主在微博上打起来了,事件没太关注,只随手翻了翻他们的微博,惊诧于他们对食物口感描述之细腻,惊艳到仿佛是在吃金啃钻,而对于他们认为不好吃的食物,那描述就像是吃屎了。每一篇食评,从唇齿舌到食道管,就像是采访过这些器官一样,用词之油腻,看得忍不住打了个饱嗝。
不敢苟同也反驳不出什么,只是想说,我看食评的时候,比较愿意相信那些说“太TM好吃了”这种。
3
前几天,听电台里聊到《前任攻略3》这部电影,其中一位主播说“看这部电影没哭的,大都是年龄在40-45岁左右的中年人”我当时特别想打进热线电话跟他唠唠,没哭怎么就没资格做个30岁的人了?!
观影那天,一直等到走字幕,我还在找哭点,最后我认为这是一部喜剧电影。相比电影,主题曲的歌词还是挺带感的……
“何来亏欠,我敢给就敢心碎”
当爱情来的时候,一方灵魂连同它裹挟的自尊、骄傲、理性,被闯进来的另一方剖解的七零八碎,听起来挺暴力的,但对于陷入爱情的人来说,连被剖解时崩出的碎渣子都是含糖的。
一旦爱情离开了,好像大楼被抽去了地基,用心搭了很久的上层建筑瞬间瓦解,强烈的崩塌感会让人眩晕好一阵子。
脆弱一点的,魂儿丢了好久才能找回来,也可能就找不回来了;坚强一点的,努力把那些“七零八碎”包裹好,继续开始下一段,也可能下一段遥遥无期。
有时听朋友聊他们的感情故事,想记录下来,但最后还是没写,怕参不透他们的“伤情”,没法确认写出的每个字对他们来说是不是一把盐,硬要说点什么,也只能是鸡汤还挂油的那种。
心里的无力感谁都治不了,时间也难保你痊愈。
所以,人为什么要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