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是2016年左右西方世界出现的一个热词,意思是,“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一种情形”,简单说就是,比起事实,人们更看重情绪。
这本书引用了英国广播公司一位播音员的说法,他采访过很多误导过大众的人,他说:“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意思是使用真相。这里的真相,其实是“竞争性真相”,是本书作者提出的一个新词。---向人描述某个人、事、物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找到很多种描述方式,其中有些是互相矛盾的。简单来说,有人对你描述某个人事物的时候,要是只告诉你其中一个维度,这就是“竞争性真相”。
有的人会利用竞争性真相误导大众,他们都是误导者,有些人则会善意地使用竞争性真相,来实现正当的目标,他们是倡导者。
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竞争性真相”能够误导大众。---作者在书里想表达的主题:一件事情通常有不止一种真实的表述方式。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对十同一件事,两方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才对,无法达成共识。
眼见也未必为实。在“硬件”上,也就是眼睛层面,人和人之间就存在差异。眼科专家的解释是,人的眼睛在“读取”色彩时,存在个人差异。除了“硬件”上的差异,我们还有“软件”上的差异,也就是个人视角不同。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听到、读到的东西都不完全一样,这些东西塑造出来的个人视角也都不一样。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通过个人视角去认识世界,认识真相,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制造”自己的世界,“制造”自己的真相,大家对世界以及很多普通事情的理解都不一致。 ---人们会被“竞争性真相”误导,一个常见原因是,把某个单一视角当成了真相的全部。然而,不管我们通过个人视角看到的东西再多,也是微观、片面的。
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曾经说过: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个人视角还很容易被外力影响,发生扭曲。影响个人视角的力场有很多,有带来正面影响的爱和宽容,也有带来负面影响的权力和利益。---即便是出于诚实和善意,我们的表达依然是片面的。我们永远只能从真相中选择、抽取出一部分,为人讲述。也就是说,竞争性真相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复杂的解决方案,如果把个体视角等同干真相,就容易被误导。
第二部分,误导者有哪些惯用伎俩。作者先是把竞争性真相分成了四种,然后逐个分析了其中的误导伎俩。
1.片面真相,就是每个人在沟通时选择出来的真相,它们是真实的,但不完整;误导者使用片面真相时,有一个常用的伎俩是忽略背景。背景对于我们了解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背景是被强调了还是被淡化了,可以改变一件事的意义。我们看到的“真相”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继而决定我们的选择和采取什么行动。
2.主观真相,就是人们从自己的感知和判断中得出的真相,具有主观性,可以被改变;误导者使用主观真相时,一个常见的伎俩是,改变我们对某个事物的主观估值。就是说,我们对于某件事物的喜爱程度和它的财务价值都不一样。
3.人造真相,就是人们一手打造出来的真相,比如给一个事物起个新名字,或者改变某个词的含义。
4.未知真相,就是你觉得在未来最可能会发生的真相,它还没变成现实,但你相信它会成为现实。
这四种竞争性真相,其实有一个暗藏的逻辑,那就是人工痕迹越来越重。
第三部分,怎么避免被竞争性真相误导,怎样积极、负责任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方法既简单,又不简单。简单是因为,对抗误导性真相的最佳武器,就是了解个人视角的局限性,想办法获得。比个人视角更加全面的真相。可以去了解更多视角,也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看到的这段叙述是真的吗,它会改变我的看法和行为吗?叙述者有没有自己的意图?同样的事实或数据,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述吗?如果换个方式,意义会不会改变?
说这个方法不简单是因为,竞争性真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表达时也经常不得不使用竞争性真相,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是竞争性真相,想要避免被误导,就需要我们把“追求更加全面的视角”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动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