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源
缘起
源于各种机缘巧合,今年八月初,我参加了上海的线下站桩营,非常有幸结识宋氏形意拳传承人苏裳祺老师,也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伙伴们。
壹
上海两天多的课程,真是受益匪浅,本以为站桩营就是学习怎么站桩,但最后799元的课程让我觉得比7999还值,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感,很多伙伴的分享更是感动了整个会场。两天多,我们体会着彼此欣喜的变化,这是我在任何学习里不曾有过的感觉。虽然所有人的手机都被集中管理了,但紧锣密鼓的课程中没有人昏睡也没有人离开,大家都像一块海绵迫切想要吸收站桩和功法的要领。
特别是在三次松静桩里,每个人都发现了被自己忽略的身体,体会了已经忘记很久的身心合一。其实中医的博大精深并不只是治病救人那一部分,强身健体、顺应时节、心口如一等,也是防未病的根本。
贰
上海站学习的感受:
一是我们的头脑,太强大了,以至于我们没有意识到压榨了身体。当下,什么节奏都快、什么都看结果,所以从学生到打工族,大家都觉得很累,又无处可逃,而那种慢节奏,反而被贴上了不努力、老龄化的标签,当下得重病的青壮年越来越多。
我们有时追求的目标还没清晰,却要求身体去承受很多。我甚至想说有些不快乐是自己制造的,不是别人逼的。无人时候请扪心自问得何失何,放不下虚妄,身体会跟着受累癫狂。
二是当下流行的健身体系和方法,大多数是西方的,中国功夫反而在国外十分火热,甚至西方运动学领域的很多大师和创始人,他们都在练习太极等功法,只是密而不说。我花了快三年时间在健身房做力量等训练,在自己的脾胃损伤和体重长久不降反升的现实里,我反思明白:这种健身模式带来的损伤,可能远远高于我什么也不做。
找到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才是重要的,而不是别人跑步我也跑,别人撸铁我也撸。今年夏天,听到好几个跑步中突然离世的悲剧消息,我们的意志太过于强迫自己的身体,以至于我们感觉不到身体发出的信号。有时我们甚至为了“面子、好胜”虐待身体,身体出问题是有因果的,并且往往在身体变差以后更没有心力反思原因,进入恶性循环。
三是很多人对中医有偏见,且生病时急于用快速的药物压制症状。在病情没有好转之前,谁都不愿意慢慢等,好好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只想在短的时间里获得快的疗效。生病的人们,病根不是一天形成的,要如何就用几付药的时间把病根治?而且好多人已经失去了起码的知觉,哪里还能分辨中药给身体的感受,本体感丧失的情况下,身体是很难恢复应有的状态的。现代人看手机、长时间坐着引发的肩颈问题、腰椎问题、体态问题都不胜枚举,但就是没有人愿意去好好认识一下身体,反而在错误的片面的健康知识里不断地耽误了自己。
叁
从8月3日起自己每日站桩,跟着苏老师的指点和小伙伴的分享,不断调整姿势并感受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号。流汗、疼痛、排异等不同感受交替出现,内心却越来越喜悦,身体的表现让自己越来越确信站桩的力量。
我现在说话温柔太多了,不是装的,就是这样舒服;脑袋不像原来那么昏沉,工作生活状态都效率较高;待人接物更加耐心平和了,不再像个一点就炸的急躁职场女性,原来不做男人婆也是可以在警队中有作为有担当;工作十五年以来第一次在高温中不再“喜欢”空调,之前只是配合喝汤药不再吃凉的食物,现在是身体主动告诉我虚邪贼风在哪里出现,特别是每日站桩可以调整身心的微循环,睡眠饮食体力都能相互配合,整个都变好了。
2013年时我接触到自行车运动,骑了7年多的自行车,期间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因为身体亚健康的状态让我觉得很累。站桩以来,我不仅感觉精神好了,体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充沛。同等强度和距离的训练线路,在年纪增长的情况下,我现在骑完车可以不“躺尸”就能直接投入其他事务,以前我都需要睡几个小时来恢复。骑友们也特别惊讶,觉得我最近练习并不刻苦啊,但运动表现真的很不错。我说我在练习内功啊!骑行过程中通过对呼吸的控制,注意全身的配合和体力的分配,以往十分酸胀疼痛的腿部肌肉,现在基本没啥特别感觉,这让我觉得好神奇!
再来说说跑步表现,这个项目只是自己日常附带玩一下的,毕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在全面了解马拉松这项运动以后,我就懂得跑步绝对是个全身运动的技术活。这里面呼吸是个很重要的部分,原来我用鼻吸口吐的方式觉得很累。虽然知道有一种训练方法是在跑步中全程使用鼻子呼吸,但我试过几次感觉没法坚持。站桩以后,我试了一次5公里慢跑,全程真的可以只用鼻子呼吸,哪怕过程中有比较难受的时刻,但略微调整还是可以跑下去的,跑完以后心率也很快恢复了正常。这不就是一些马拉松大神所透露的训练方法嘛,太让我喜出望外!
还有日常的吃喝拉撒睡,都变得规律而愉快!身体每天给予的反馈、心情每天折射的快乐,都是我以前没有体会过的。周围人也不断发出赞叹:你最近皮肤气色都很好呀!我立马说:站桩练功呢!之前感觉腰部紧绷的警裤,慢慢松快起来,哪怕体重没有降太多,明显感觉腹部、臀部的肌肉紧实起来。果真线下课所说的“变瘦只是充话费送的积分”,送的惊喜太多了!
肆
这喜悦和感悟也不能逢人就说,因为他们还没有在苏老师的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法门。苏老师说:让我们自己先成为故事。我会等待更多人加入这个大家庭,在身心健康的路上找到自己感谢自己。
END
编辑:零雨
校对:阿拉蕾,Eliza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