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这个新年,我在表姐家时,7岁的侄儿在河沟里玩水,衣服湿透了。风雨欲来,我代为求情也于事无补,小家伙哀求的眼神不能换来妈妈的原谅,挨了狠狠一顿揍。
在今天,这也是很常见的一个场景,责打孩子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传统,戒尺和板子是私塾和家庭最常见的惩戒工具。教育往往和严厉的权威联系在一起。恐吓和暴力确实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迫于威胁不得不屈服。但是,问题就此掩盖。
一边,妈妈在气愤地申诉,“我就是你的保姆,一天换几身衣服,你就不能消停一会儿吗?”一边,瘦小的身躯恐惧得浑身发抖。矛盾就在这里,母子却都没有错。一直以来,我们忽略了成人和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却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这两个世界,各有各的游戏规则和价值体系。在儿童的眼里,一条水沟、一群蚂蚁、一片树叶都可以让他们不亦乐乎玩上一个上午;在成人这里,分数、成绩、听话、讲卫生才是考量标准。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然而,大约在距今100年内,人们才认识到孩子,即便是婴儿也不是空无一物,他们生活在一个有色彩、有思想的世界中,这是和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甚至,成人经常按照成人世界的规则来和孩子进行不对等的交流。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揭示,对儿童来说,成人的环境不是一种适宜的环境,而是一群障碍物。作为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学》一直是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儿童的特性来进行研究的。五四时期,我国的启蒙先驱也深深意识到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在《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写到,“近几十年来往昔的欧洲人对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对孩子来说,一直生活在一个不被成人认知的世界上,正常的行为被否定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家长也许会说,我只是培养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期望他成为一个学习好、讲卫生、讲礼貌的孩子,期望他能在这个社会上轻松地生活。诚然,这些都没有错。成长的重要内容就是不断社会化,不断学习社会规范。饱经风霜的父母,早已经领略过生活的残酷。他们希望有些路孩子可以尽快走完,有些弯路孩子可以不必走。问题在于,孩子能够跨阶段,一步从儿童越至成人吗?如果可以,人类的未成年期也许可以不必那么久;既然人类的未成年期长达10多年,这10多年必然有和成人的社会规范不一样的地方。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就是社会化的要求,如果家长对孩子只有一味的服从的要求,孩子学会的也只有服从,那么,宽容从何谈起呢?社会化就一定要压制孩子的天性吗?孩子身上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一定需要敌我双方的斗争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只有无条件被接纳,自然属性完全舒展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社会化,他们更容易宽容、友爱,不怕失败,勇于探索。
原来,孩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不矛盾。一个在水沟里酣畅淋漓玩耍过的孩子,他的自然属性很好地舒展过,如果妈妈能够接纳他的行为,他更容易成为一个学习成绩优异、伙伴关系融洽的人。我想,当家长理解了,孩子生活在一个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中,他对水沟、对蚂蚁的探索是成长中必须的阶段,因为他首先需要快乐地认知这个感性的世界,这个阶段,并不妨碍他在后来的少年时期认知世俗的工作、地位的意思,他们一定会深深拥抱着孩子,说“宝贝,过来,让我给你洗个热水澡。”
人类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随便的一个厨师、技术工人都要做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然而,却没有人来培训担当养育下一代重任的父母亲,他们往往不经培训就上岗了。今天,做父母的首个需要,就是认知孩子的成长阶段和规律,尊重每一个阶段的特点。不揠苗助长。敬畏孩子的生命,不把他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尊重的。
爱他,请你照他的本相接纳他,而不是急于把期望寄托在他在未来会有什么改变上。
爱他,请你尊重他,不要侵扰他那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因为,只有拥有幸福童年的人,才更容易拥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