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尧/著
“患上多重人格障碍的人是指一个肉体有多个灵魂,也就是有多种人格存在。具体有多少个也是因人而异的,原生灵魂(最初的你)也就是核心人格,其余的是非核心人格,你可能永远不知道非核心人格的存在,而他们”却知道你的存在,有的时候他们会故意“刷存在感”让你知道他们的存在。哈哈哈想去看廷哥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搏击俱乐部》了,正好也是讲多重人格的吧”
“呕,好恶心好诡异,嘛耶我刚刚还想着哪天找那本《图文解析重口味的一千种死法》来着,算了别了吧”
“打扰了,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最变态的书了”
“天呐,打扰了我…以前…高一的时候吧还是高二来着,忘了…我还写过一篇关于自己喜欢昆虫尸体的文章…名字是“癖好”…其实我那只能算是恋尸控啦,我那会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昆虫身上的羽翼,花纹啥的好美丽…现在完全没有收集了,不过话说家里还有一只放了几年的萤火虫哈哈哈”
巴甫洛夫指出,大多数病人的恋物癖是性兴奋与周围环境中偶然出现的某种事物相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像狗和铃声(初中生物里的一个关于巴甫洛夫的狗和他的条件反射原理)形成的条件反射一样,它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那么人则是一看到某种事物就能引发性亢奋,后来呢,又不小心被单独上顾不了几次,这种条件反射就被固定下来,恋物癖的行为就形成了。
潜意识会在“暗处”左右我们太多东西。潜意识能力如此之大,如果放任它肆意而为,那还了得?所以人的心里生来就具备一种功能,能够控制潜意识中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不会随随便便进入意识,阻止它们胡来,如同驻守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小人儿那样,而这个功能,就是防御机制。
“心理学好有意思,这本书信息量賊大”
“对于恋物癖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厌恶疗法,其中又有一种“满灌疗法”,也就是往死里灌,灌恋物癖者最喜欢的,我觉得好有道理,怪不得以前看高中文章里有那种给抽烟的人买烟让他死命抽,买瓜子让他死命嗑,最后吐了就好了,治好了哈哈哈哈”
“额,话说男生拉尿都真的是站一排拉的吗,好羞羞啊”
“书中说/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总是感觉仿佛有千万双眼睛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要求也十分严格,可以说是吹毛求疵,不能有一点儿差池!在和别人交往时,也总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他人的标准,一直在心里瞎琢磨:“我这样说对吗?如果那样说会不会好一些?他们会不会认为我傻,瞧不起我?”总而言之,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为别人“着想”了。然后看到这里想起了一个朋友,然后又想起了可能人在追求恋爱中的状态和这也类似,具体就不点破了毕竟是别人的事情。”
“以后不能乱用词语了,要知道态度都浮在生活的措辞里!好好说话”
“嘛耶,也太多了吧这恐惧…”
“哈哈哈,这本书的语言内容还真的是好玩”
当人受伤时,身体会自动做一些调整,比如减缓心率,降低血压,这样会使减少,从而增加人存活的机会。
“沙盘那一节还要再回头看一次”ps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哭,就应该让他哭下去,不要去阻止,也不要干扰,通常他们哭过之后都会感到轻松许多,因为一场成功的大哭能带走流泪者体内40%的痛苦。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每一个我们爱过的人,当他(她)不再爱了,选择离开,无论分手的过程是平静还是惨烈,事后我们都应该冷静下来学会感恩,因为他(她)也是用生命时光陪伴你走过了一段人生历程。这条路上原本你是独自一个人的,而他(她)的降临不管带来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是上天给予的给予,因为从幸福与痛苦中你才领悟了人生真实的模样……
“得到了一个很棒的观点——“不完美”是种特点,而不是缺点。”
“享苦”
23分
自杀也是一种谋杀,对自己的谋杀。
“自我防御机制”除了前面说的“转移”“压抑”“否认(这几个相当于外投)”,其实还有一个新的自我防御机制概念——内投。内投是指把本来指向外界的敌视、攻击、伤害等转而指向“自身”。
如果说我们的恶念是一道光,那么良心就是面镜子,当某个人攻击他人时,良心就把这道光反射回去,把本应射向他人的歹意弹向自己,所以在某些情况下,良心也能杀人。
婴儿在母体时是浸身子宫的羊水之中的。投河而死的做法说明死者在潜意识里希望重新回到母亲的子宫之中,重新回到那种幸福安宁的状态。
研究死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因此了解了自杀的成因也就了解了该怎样有限预防与阻止自杀的发生。
一个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体内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正是长寿的源泉。所以说,助人为乐有时还真是:“修身,齐家,“治心”,“平自杀”!
活着时不用心,不善待自己的人生,不珍惜眼前的人与物,等到临终了再后悔,已是徒劳。
激励是一种积极强化
“有的时候包容和接纳才意味着进步,我也觉得这个世界对“性取向”太过苛刻了,应该要“自由性”,你不是“同性取向”,你不是“性别倒错”,就一定也不许别人是吗?”
“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是不同的。
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不是暴徒,相反,他们才是真正的一群弱势群体。”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强迫行为是不自知的,他们丧失了自知力!而强迫症患者十分清楚自己是病态的。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并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快感,而是为了减轻其情感上的痛苦。
“我们人的身体有拮抗作用,比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原物质转化成葡糖糖,使血糖升高,这是胰岛素便会出面压制,使血糖下降,使之达到一个平衡。然而我们的心理也会有拮抗作用,比如我有的东西,别人没有(比如自己被人夸奖,但别人没有被夸奖,自己会有种内疚,不安),比如出现恐惧时会出现不要怕的心理。等”
人的情感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力越集中,情感越加强;若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也会变得迟钝麻木。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性格和思想决定行为,其实其实我们的行动也会造就我们的性格”
“宽以待人,宽以律己”
把心情不好比喻成心理上的小感冒
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特有的包括行为、思维、信念和感觉方式的总和。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九型人格中的第六型“怀疑论者”,产生的症状和被害妄想症类似,但却不同于,被害妄想症是把不可能和不真实的事情当真,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猜疑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他们只是深深的怀疑。对于某些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对别人的狐疑和敌意可能是来自自己过度的自卑和或自尊。”
自恋型人格障碍依赖于自我评价,认为依赖其他人是软弱的、危险的比起来,表演型人格障碍则是不断地寻求其他人的认同。
“聚光灯效应:人类常常认为自己是众人的焦点,即使他们并非处于公众的目光之中。”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ps:不知为啥,中间写的一些笔记都莫名恢复不了了。
这本书是真的有意思,哈哈哈精神类心理学入门强推
谢谢作者谢谢世间万物
加上内容
弗洛伊德把心理发展分为:
第一阶段:口唇期(0--1 岁) ,儿童的快感主要来自嘴唇和舌头的吸吮和吞咽活动。
第二个阶段:肛门期(1--3 岁) ,这个时 期的快感区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
第三个阶段:前生殖器阶段(3---6 岁) ,这个时期的快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
第四个阶段:潜伏期(6---11、12 岁) ,儿童 的性格发展出现了停滞现象,也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
第五个阶段:生殖器区(11、12 岁以后) ,随着青春期的都来,上一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 起来了。
把性别理解为光谱,而不是南辕北辙的两极。
“我发现可以把一些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与习惯养成想结合。
巴浦洛夫的狗的那个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形成行为。
如果用于习惯养成上:激励刺激→反应(被认可,兴奋分泌多巴胺等)→持续行为”
缺点:激励成本高(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需要不断加大激励刺激才能保持行为不中断或持续)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强化→形成行为。
如果用于习惯养成:行动→不断重复且进阶(产生兴奋,欲望感)→自然而然的行为。
缺点:如果没有产生进阶的话,一直原地踏步,内心会有种挫败,如果能够有进阶,那会有兴奋,由于边际效用递增原理,越到一个高度越想居高临下…
这两个一个是外部环境一个是个人因素。
如果两种能够结合,那就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