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很努力地工作,领导却视而不见?
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始终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为什么自己的付出总得不到回报?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这本《跳出自我的盒子》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亚宾泽协会。亚宾泽协会是一家深具学术底蕴的管理咨询与培训公司,协会由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哲学、教育、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亚宾泽协会与许多著名的大型企业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微软公司、3M公司、贝恩投资公司,康奈尔大学以及美国海军等。本书在亚马逊网站评分高达4.7分,豆瓣评分也高达8.8分。
内向思维与外向思维
书名中的“盒子”到底是什么?想必很多人会好奇。
“盒子”指的是思维模式,是一个人理解和看待整个世界的一种方式。
书中将“盒子”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内向思维;另一类是外向思维。
1.内向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关注自身的目标和愿景。比如,上次打球因为人数不够,就找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加入到我们队伍中,在打球的过程,我们发现只要就传给他,就代表着这次进攻的终结。他打球完全没有团队的概念,最终那天我们队就没赢过一局球,大家都很郁闷。
2.外向思维是将其他人考虑在内的思维模式。还是以打球为例,我们熟悉的人组成一队的话,就会相互传球,掩护配合,把球交给最合理的人完成投篮。这样即便是输球,大家都很开心。
内向思维对个人的影响
内向思维的人专注于自己,把自己与他人分割开来,更专注于自己,把他人当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书中将内向思维模式分成两种类型(如下图),一种是至于他人之上的;一种是置于他人之下的。
一、至于他人之上类型的人,感觉自己比别人更好,觉得他人都是“笨蛋”出了问题都是他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而获得的成绩都是自己的功劳。
二、至于他人之下类型的人,会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会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羡慕别人,同时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掩盖自己的问题。
由此我们会发现,内向思维会把人困在自己编制的盒子里,彻底封住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可能。
去年,我参与了一个A负责的课题小组,我为了给自己的职称评定增加砝码,我向A说明了情况,并请求他将让我以项目负责人来申报这个课题,对方同意了。后来这个课题顺利申报下来了,当然这个课题的主要工作还是以A为主。之后,我的职称也顺利评下来了。今年,我自己也主持了一个课题项目,A也是我这个项目组的成员,前段时间他来找我,希望将我的这个项目负责人让给他。当时我并没有同意,当时他就很不高兴,在接下来几天中,他没再理我,课题组的其他同事做事也不积极了,感觉我被我们课题组的同事孤立了。我用内向思维把自己彻底锁在了自我的盒子中,这让我很苦恼。
如何转向外向思维?
有什么办法能让内向思维转为外向思维呢?书中给出了一个转向外向思维的三步法:外部——内部——输出。
外部:真正关心他人的问题
外向思维需要人们真心关心外界,对他人保持好奇和兴趣,唯有如此人们才有耐心去倾听他人的需求。
内部:提供帮助
真正关心他人的问题,了解他人的目标和需要,尽自己所能,给别人更多的帮助。
输出:承担起对外影响的责任
有了想法和行动后,看是否如预期那样对他人有效,通过在实践中的反馈持续调整纠偏,使我们切实为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负责。
为了让自己跳出内向思维,处理好课题组成员间的关系,我会依据上面的三个步骤,首先,向A真诚道歉,并收集课题组各个成员的需求,比如,谁这两年要评职称,要聘岗等。其次,与小组成员进行商讨,每次由需求最紧迫的人作为课题负责人进行申报,我将全力配合他完成项目。最后,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相信通过这些行动,必定能缓解我与团队成员间的关系。
有类似困惑的小伙伴也不妨尝试下这三个步骤,只要你能把自我缩小,你的人生舞台将会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