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遍的时候,没有发现七岁孩子的想法会深刻影响这些孩子的未来。
富人孩子的未来都被规划好了,上私立学校,去查尔斯学校或其它贵族学校,进牛津或者剑桥读书。学习法律,Charles是比较特别的。
但是上公立学校的孩子,未来就有更多的随机性。
问七岁的孩子,你未来想做什么。小女生那时候就说要在某个超市工作的。小孩时候的视野和报复心也会影响到你的未来。
穷人或中产阶级的中心总是不断往下一代转移。觉得现在过得一切都好,不管日常工作多么琐碎。如果是我在类似节目,一同参加的都是一些其他阶层的人,我一定会有很深的自卑感。
如果某些孩子未来已经被规划好了,他们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甚至都没有规划好未来的一些人怎么和他们比较。
富人孩子的缺点是未来好像都被规划好了,学法律,当律师等。
富人三人组在十四岁时候说的话都显现了很高的思索,但是我十四岁在做什么呢。我想那时候的我想法一定比他们十四岁时候幼稚很多。
看来小孩的教育真的就应该从小开始抓起。看到二十七岁,三十五岁的他们以后,再回去看七岁的时候的他们。隐隐可以在七岁的他们中看到未来为什么差距如此大。虽然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他们都是一样可爱的孩子啊。喜欢玩耍。但第二遍,从他们回答回家后做什么渐渐可以想到他们未来会怎么样。
1/3的家庭都规划好孩子们未来的出路,按这个计划实行起来缺少了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步骤走下去,很大概率也是可以达到最后目标。
相比中国的教育,曾经没有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分得那么大区别。但是随着有钱人越来越多,对中国教育体制不满,也越多人把孩子送往国际学校,更早学习英文,也安排好未来可能进美国或欧洲哪个大学,教育的差别也会越来越大。养育孩子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曾经清华北大都是高考孩子的梦想,但现在变化会是国际名校毕业的会越来越秒杀其余。缺钱不一定会让你有压力,但是没有钱就不可以提供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就是问题了。
贵族小孩三人组
我认为给学校付钱不是一个坏主意,不然学校会变得非常肮脏和拥挤
好想知道我七岁时候世界观是怎么样的。是否很幼稚或者其实也和他们类似。
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挺成熟,相比那些总是说或者开心就好,不是那么幼稚。虽然或者本质就是开心就好。
Andrew
七岁时候说我喜欢看某报,因为我有股份在里面的样子好可爱。
按照计划去读了法律,当了律师,成为合伙人。娶了一个平民家庭出生的妻子。有一男一女的孩子,喜欢带着孩子去滑雪。二十一岁时候穿着滑雪服自由自在在白色环境下游动也令人印象深刻。
为什么贵族家庭孩子都睡得那么早!
我现在没什么事业心,就是按部就班
我觉得有小孩后想法都会变
你对生活的看法和以前不同
你当然可以继续奋斗,事业有成
但事业有成是为了可以享受育儿的成就
Charles
七岁十四岁时候都比较沉默。二十一岁时候养长头发,三十五岁决定不再继续参加那个节目。成了BBC的制片人拍纪录片却不参与这个记录片的记录工作。我觉得是几个人中长得算比较帅的。
John
十四岁时候就决定要从政。娶了保加利亚前大使的女儿。十四岁时候就嘴巴开始有点歪。十四岁时候弹钢琴说不喜欢半吊子的行为,要做就要做好。孩子们的自律和克制力真的就是从小开始打下基础的。
禁止罢工,设定法庭,让工人申请
我觉得人们不想干活就拿钱
我对园艺情有独钟
我又开始弹钢琴了
Suzy
七岁
14岁
Suzy21岁
Suzy 28岁
Suzy 35岁
这个节目中四个女生中最有气质的。七岁时候跳芭蕾的优雅的模样;十四岁时候坐在草坪上低着头抱着膝盖;二十一岁时候优雅抽着烟那迷离的眼神;但是二十八岁结婚有了孩子还自己抚养眼神变得澄清有点发胖不知道是否应该为她开心她的健康的改变。
虽然出身贵族家庭但最后仍旧当了一个家庭主妇。
Jackie和她的朋友们
早结婚都早发福。
Lynn
三个女孩中唯一去Gramma school的
后来去流动图书馆。
一直以来比较沉默,当问到对富人怎么看,态度就会转变,变得有点激动。说不在乎,但给人的感觉是她在乎这种贫富差距。
Sue
Tony
七岁时候像猴子一样爬杆子。上课时候喜欢转头和后面的人说话。问他以后想做什么,也是不安稳摇着头。
十四岁时候坚定要做骑士,如果失败怎么办,就去当出租车司机。人生最开心的事情是和偶像一起在赛马场上。当赛马这个梦想真的失败的时候,认为能当一个出租车司机还是很自豪的事情。
7岁
14岁
21岁
28岁
他有自己的时候他有自己的出租车。白天妻子开,晚上Tony开到一点。
有些出租车司机看到Debby开车会对她说粗话,她去上knowledge school。
35岁
35岁时候有三个孩子,尼基13岁,还有两个女儿。
他认为虽然酒吧也没开成功,但是至少尝试过了。
贫穷会代代传递。自豪的东西每个阶级也会不一样,这样的观念会一代代传递。
面对镜头的时候更多讨论的是婚姻的问题。
最大的儿子Nicky是一名抛光工人。我给他买了个自行车,我很高兴,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2岁
为了买下在郊区的一个大房子,他们对房子进行改造,因此要耗费很多钱。因此妻子白天开出租车,Tony晚上开,赚钱对房子进行改造。
Paul
对这个人物记忆不是很深刻。
Paul父母一开始就分开了。
七岁时候和Simon一样在伦敦儿童之家,读了一年寄宿学校,随着父亲去了澳大利亚,爸爸又结婚了。和爱人Susan一直在一起,纪录片拍摄也记录了他们很多美好的瞬间。二十八岁卖了房产开车绕着澳大利亚转悠半年,两个人变得更加亲密。三十五岁Paul带着全家到应该游玩,孩子们看到伦敦很开心。
让我反思,对生活有何期待
过得惬意就行
我们在一起很久了,同甘共苦
Symon
片中唯一的黑人吧。
Nick
乡村只有他一个小孩,只能和大人交谈。去了牛津学物理,后来读了博士,去美国教书,定居美国。唯一一个不是出生贵族但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十四岁时候很害羞,一直低着头,二十一岁发生很大变大,变得很自信。教育果然是改变人人生轨迹的出路,但是对于普通家庭,真的很难,比例也很高。小时候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不断奋斗是最好的方法。Nick小时候就很知道很喜欢物理,并一直深造。Jackie等小时候就说去超市工作。
虽然曾经以为对以后计划完全根本不可行,人生道路会发生那么多变化。但是其实变化没那么大。
他上的是只有一个房间的乡村学校。
Peter
Neil
小时候穿着长衣蹦蹦跳跳的模样很可爱,说话起来也很天真无邪。二十八岁三十五岁流浪在路上。很特别的一个人。看了很多书,还导演了自己话剧。虽然后来公选时候没有继续让他当导演。
以后会做什么:
我会载游客到乡下或海边
我会在车上装麦克风
我常想身居要职
但我应该没那能耐去当担重任
我常想也许我能从政什么的
但我想也许这也和其他工作一样无聊
我想过自己能做的事
我读过很多书,可以开堂讲课
可以到剧院工作,当导演或灯光
28岁时他无家可归
当他三十五岁还继续在流浪的时候,我觉得相比那些已经确定安居的人,以孩子为中心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更值得过。是因为他和我现在心态比较符合么。现在,我也是,独自奋斗在外,无数的朋友都定居买房买车了,我却仍旧在混着,虽然没有像Neil流浪的勇气,潜意识里我还是羡慕敢于那样去做的人么。
我是个比较坚持的导演,演出没开始我就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欢别人改变他,在筹划过程中人们会提各种意见,我会接受意见,不会不听劝,不然演出就不成功了。我不吹嘘自己有多杰出,但是我清楚我的目标。
我不知道向谁倾诉,倾诉什么
我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无家可归
Bruce
七岁时候就说要当传教士,去教化那些未开化地方的人。好可爱。十四岁的时候说不太能对大众讲话,所以不当传教士,观点很明确,知道这个社会的问题。二十一岁时候在牛津学数学。二十八岁觉得还是喜欢教书,就去教书。三十五岁跑到穷苦地方教书,住的很破落。
Bruce 7岁
Bruce 14岁
当时老受欺负,也只能忍着
他们叫我往东,我就不敢往西
在圣保罗,我常常和其他的男孩在一起
Bruce 21岁 在牛津大学学数学
Bruce 28岁 在伦敦教新移民孩子
Bruce 35岁 在孟加拉国东北镇教学
教育是关键。
喜欢人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