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顺着马六甲河,仿佛徜徉于江南小镇. 十里秦淮。
小河蜿蜒从市区流过,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在这清新的早晨,在这静谧的河畔充分感受当地人生活的平淡与悠闲。我忽然发现小河两岸的建筑风格迥异。一边是唐人街式东方建筑。低矮. 精致;一边是殖民色彩的西方建筑。高耸. 霸气。这就是马六甲,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又融和的结合体。
跨过小桥,经过红屋广场。这里没有白天的繁华与喧嚣。早起的居民在广场边小花园里操练,偶有晨跑者穿过广场,沿着街道奔去。
我绕过花园,拾级登上圣保罗山。该山高不过百米,但在马六甲算是最高山了。
很早以前,这山叫着"升旗山"或"西山"。在明朝典籍里,马六甲被称为满刺加国。其国王曾拜访大明王朝 ,并将明成祖赠送的金龙笺文勒石树碑于此。1405年到1433年,郑和奉成祖之命,率200多艘海船,27000多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曾5次到访马六甲,并以马六甲为大本营,为船队提供休整. 补给。
来到山顶,首先看到西班牙籍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的断臂塑像。
圣方济各神父当时常年在印度. 日本. 马来. 中国等地传教,成就斐然。1552年病逝于中国上川岛。1622年被教皇封圣。关于这尊断臂塑像,有多个版本传说。其中一说是圣方济各死后,遗体从中国运到这里,肉体不腐,被安放在圣保罗教堂供人瞻仰。后荷兰人占领马六甲,不相信这事,便举力断其手臂,结果血流如注。荷兰人惊恐万分,视其为神圣,将他护葬于印度果阿,并立断臂塑像于教堂前。
在这尊塑像后面,就是著名圣保罗教堂。
教堂为葡萄牙人建于1521年。原本是一贵族为感谢圣母的庇护而建的一个小教堂,到1556年被扩大。在后来多次战事中,教堂沦为军事保垒,或枪械军库。最后被遗弃,成为贵族人家的墓园。如今的圣保罗教堂徒有四壁高墙,屋顶毁于战火,风蚀的外墙弹孔累累;
室内靠墙陈列许多巨大的墓碑。厚实的墙体裂痕显现,高高的拱门被钢拱支撑。
满目颓垣败壁,诉不尽战争的残酷与岁月的沧桑。
后山脚下,是圣地亚哥古城门。这是1511年葡萄牙人建造军事堡垒的一部分。堡垒被英军炸毁后仅剩的一道城门。城门不是那么宏大,已是残缺破损,斑驳的墙体透露着历史的凝重,那道斜门两侧的大炮,被无数人抚摸得镫亮可鉴。
站在山顶可以纵览马六甲城区的风景,也可远眺马六甲海峡的烟波。
教堂旁,古树下。靠着为游人安放的铁质椅子,任凭几点晨雨在我脸颊掠过。透过马六甲海峡吹过的海风,我仿佛看到三桅大船"海洋之花号"率众船只正向岸边驶来,炮火的硝烟弥漫海滩. 港口.....
马六甲是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从这里向东南进入南中国海,到达太平洋; 向西北进入印度洋,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国际水道。15世纪,尤其是郑和船队的经过,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技术,使当时的马六甲王朝繁荣到极盛时期。此时,世界正进入大航海时代,马六甲如此重要的航海要地自然引起西方新兴海权国家的觊觎。葡萄牙. 荷兰. 英国以及近代的日本,纷纷涌向这里,彼此进行了几百年的搏杀。
首先是葡萄牙人于1511年驾着当时最先进的"海洋之花"大帆船,利用洋枪火炮,轰开了马六甲王朝的大门。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终于占领了马六甲。
130年后,也就是1641年,荷兰人赶跑了葡萄牙人,占据马六甲,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
至1824年,荷兰被法国侵占。为联英抗法,一纸协定,殖民者把马六甲转给了大英帝国。其中,1941年至1945年沦为日据时期。直到1957年,马来亚宣布为独立主权国家,才正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400多年的殖民统治,以及长期的战事,马六甲的航海地位逐渐下降,风光不再。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马六甲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旅游观光取代海运,成为了马六甲的支柱产业。
一部马六甲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被殖民. 被战争的历史,充满了马六甲人的屈辱与辛酸!
起身环山顶一周,沿着后山步道缓慢下山。正前方海岸一带正在兴建一座大型的先进的海洋港口。回望当年殖民帝国象征的圣保罗教堂逐渐掩映在绿荫里,消失在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