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昔有妇人滴泪成血,化做红豆,付与情夫,纠纠缠缠朝朝暮暮,聚散有时生死荣枯...”,就像这首童谣唱的,人世数不尽的的文人骚客,痴男怨女的婉转凄凉,也不论你是高高在上的贵族,或是不起眼的一介布衣,荣枯自有本分。却是今人和古人,都有共性,所有的缠绵悱恻都愿和着烟雨沾染丝丝缕缕的联系,真若是大俗,思量着却也是这凡世的大雅。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至柔至刚之物,因时因势而起,无为而为,来去自如,滋养万物,亦同佛说:“缘起缘灭”,总不强求万物羁留,动则氤氲有致风生云起,静则坚毅如山。至于人和人之间的情缘来去,用什么也不如水切贴。人一旦爱了,一颗心百转千回,像江南水乡的小河道,弯弯曲曲间衍出无数缠绵来;一旦不爱了,亦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决裂和汹涌。
“一处水土养一处人”,像江南这样缠温绵绵的水,养出了绵绵的烟雨南风……
应该是杏花烟雨的江南,也只有这个时候的江南才会有那么多的春草漫过河堤,溢出的都是痴男怨女。
一千年前,南梁昭明太子和慧娘就是在这个时候相遇的,原谅说相遇,就像是他们的一见钟情,明知错了,也要错下去。关于萧统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统生于襄阳。其父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九岁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读书过目不忘,为人好书信教,门下名才并集,他不是与名才讨论文籍,就是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人有至孝怜众之德,母亲病重,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并且经常救济难民,当时世多战乱,人民生活多艰,其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时人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谥号“
昭明”,葬安宁陵,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 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萧詧建立西梁,又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也许是腻了宫娥翠袖,腻了丝竹箜篌,腻了伏案编书,逃开宫廷内斗,出马信游,到郊外走马问柳,南梁太子萧统来顾山隐居,时不时游山玩水遍差民情,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女子,名叫慧娘,云鬓乌角,生得面若桃花,随着布衣也难掩盖其美丽,那轻轻一笑,似已耗尽一生等待。如此好像,萍水相逢却似曾相识,未曾相识似曾早相思。
春花软柳,佳人如玉,心境摇曳,此后,便有了他天天来,或是着宫使接她去他的读书台上。他遣散了身边的宫娥,她变成了灯下伴读添香的红袖,在他疲惫时奉上一杯清茶,是虎跑泉水沏出的清澈情意。也许有时,她会启丹唇为他唱歌解乏,吴侬软语,一曲歌毕,也难怪他会不禁叹道:“有此清歌作伴,何必丝竹污耳?有慧如相伴,何用妻妾成群?”
这一切好似男欢女爱的风流韵事。
她却笑笑,带着低沉的哀伤:“太子与我这等贱妾……妾不以求高图,身份有别便隔了千万重……”,无可奈何之事,他仿佛永远考虑不到这一点,体察不到她的忧伤一般,总觉得自己可以跨过这宗教礼法的桎梏,身份地位的悬殊。
待到《文选》编篡结束,终于他要回京了,回到建康去。临别时,他依然豪情不减,手指远方道:“慧如,来日我定当风笙龙管,紫盖香车来迎娶你”。
她无语凝噎,凄凄望着他。半响才轻轻地取出一物放在他手心,道:“昔有妇人滴泪成血,化做红豆,付与情夫,纠纠缠缠朝朝暮暮,聚散有时生死荣枯...今以一双红豆付与君,若君早归,妾当免此厄,不然,日后……”。
他就此别去,归来遥遥无期。
果不出慧娘所料世事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何遭一方责难?他是太子,大的过平民百姓,却大不过礼法森严如天。
“自古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终难成眷属,她怀着凄伤,望着漫漫路,采思无觅处,相思成疾而终。当他再来时已是红颜零落青草稀。
他并无哀哭嚎叫,只是亲手种下两颗红豆,满怀相思悲苦黯然回京。自此失意常常,常游于自家后池,中大通三年(531
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不慎落水,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常思慧娘,一病不起,慧娘死后数月之后,心爱的他也未及即位而薨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哀艳妩媚之处不下任何贞男烈女,萧统亲手种下的两株红豆树,数百年后徐然合抱,树干并为一体。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长到现代,犹如虬龙老树了。
唐人王维从此过,见此树心有所感,作著名的《红豆诗》,流传天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e),此物最相思。
我们,生生世世说相思,犹未厌倦满足。是贪恋也好,着迷也好,都因着人世无常,众生有情。也许大多是相思,只差一步,而不是相爱,感情就是这样细致入微。我尚未为你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美景良辰未赏透,怎么能够就此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