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新阳光自我成长训练营这个周正式开始了,因着这一段时间跟的微课量有点多,大脑学习信息输入有点大,想稍缓一下节奏,梳理梳理,消化消化,关键还要把基础知识好好看几遍,所以没有参加第六期训练营。不过新营的开始还是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于是就想着把自己参加训练营的一些心得整理一下,算是自己开始迈入心理学大门的一个记录。
我参加的是第五期新阳光自我成长训练营,学号是9号,2019年12月15号开营,2020年1月10号结营。回看开营视频,镜头前的多数同学都陌生而有点羞涩,在看结营聚餐影像,大家都是神交已久,熟悉得像一家人。我们这期训练营学员有21位,非常幸运的小班制,而且带教的老师有大概10位。每次课是30分钟左右的音频微课,由一篇李老师的《心理杂俎》文章和一位学员向李老师的咨询组成,相当于每次课都是一次咨询实例学习,可谓堂堂课干货满满。关键是每天晚上一个多小时的群内讨论学习,指导老师总是能切中要害,同学们讨论热烈,经常到晚上11点还恋恋不舍,不下线,每天都早早小板凳备好。非常感谢负责的、真诚的、无私付出的老师们和互相鼓励前行的同学们,开了一个心理学学习的好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没错的。
再次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作业,尤其是第一次作业,真正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写给一个月后的自己》
因为机缘,邂逅了新阳光心理研究所,有幸成为新阳光自我训练营5 的学员,经过一个月的浸泡式的学习生活,一个月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自己呢?非常期待。
一、缘起
今年伊始,思考了一下自己的状态:大宝住校,二宝断奶上幼儿园,单位的工作自己可以掌控时间,似乎看到了些自由雀跃的时光。本着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的年轻状态,是不是该学点什么。学绘画?每天写点东西打理打理自己的朋友圈?要不考个心理咨询师?因为对心理学一直有兴趣,自己也经常找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文章研究学习,但是一直没有真正系统的静下心来学习,或许可以藉考证这个目标来系统学习一下,于是开始着手从网上找一些在线平台,看是不是合适。机缘巧合,从一姐妹的朋友圈发现,她是一个有证的人。于是咨询她该如何进行心理咨询师考证,才知道,现在国家已经停止进行心理咨询师的考证了,于是事情耽搁了下来。套用一句“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又是机缘巧合,从另一个好朋友胡同学那儿得到了新阳光心理研究所的信息,于是关注了公众号,加了微信,正好赶上训练营5开营招募,幸哉。
二、征程
2019年12月3日下午,收到了李克富老师的《心理杂俎》。特意查了一下“俎”字是念“zu”三声,三个意思,算是认知的开始。从序言看起,黄晓晨老师的评价很高,李老师自己的导言非常谦虚,有些话看到有种茅塞顿开感,“一切的改变均始自接受,没有对现状的接受就没有对当事人的接纳,尊重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连尊重都没有,家长试图在孩子身上达到的改变又怎么可能!”“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如此甚多。当读到每一篇文章时,发现又不是那么容易践行,有的文章理解起来还是非常考验自己的理解力,有的又与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认知模式比较冲突,甚至非常大,需要反复琢磨,如此种种。虽说每篇文章篇幅不长,语言轻松有点幽默,但是读起来并不轻松。心理不觉起了敬佩之心,能将晦涩的心理学术语用明了易懂的文字说出来,高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感觉。
2019年12月9日,有机会和另外两名营员一起和李克富老师面对面交流。初见李老师,个子不高,眼神明亮,给人一种轻快平易近人的感觉,是自带阳光吧!从李老师对待每个人的不同问题引导交流中,认识到有些问题是“不愿与不能的区别”,针对自己的问题,也按照李老师的建议,尝试每天记录下来,发现在记录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分析原因,慢慢尝试进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后自己也会尝试将这种记录坚持下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
2019年12月15日晚上6点到8点30分,是训练营5的现场见面会,非常庆幸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来康城的新阳光心理研究所参加。见到了班主任巩斐、还有青红、李萌、伍燕、张秀丽等老师,远在北京的丁金波老师进行了视频连线给大家送来了开营祝福和希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丁老师西装革履,非常正式,那一刻真是感到了尊重)。因着对心理学的共同的兴趣,陌生的大家又有一种自来熟和发自内心的热情,老师们专业、真诚、温暖地感染着新入成员,每个人的精彩独特自我介绍,感触颇深,大家都是那么好学,对自己是一种正向的激励,能持续走下去,结伴前行。青红老师的课《父母—我—子女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具体应用》开头就抛出了“有效与正确”孰对孰错的一个难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会执着于“正确”这一选项,从老师的讲课中我深深反省“任何事情都执着于正确这种一根筋”的做法,是不是一定就是好的?还有对孩子教育中自己的焦虑,如何安放这个焦虑,甚至不起焦虑,带着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接下来的一个月训练营有了隐隐的期待。
这次的学习文章《在儿子眼中,母亲不是“女人”》读了几遍,文中李老师建议父亲们读一读鲁迅的《我们如何做父亲》,于是到网上找出来了读了,“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亲子关系根本是什么?或者说各种关系的根本是什么?是首先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一个正常的人?这个问题还需要再三研习。想到自己,是不是得首先是一个健康独立的我,然后是丈夫的妻子,女儿的妈妈,儿子的妈妈?这是一个长长的自我认知觉察的修习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一个月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呢?期待自己能建立一种新的心理学的思维方式,虽然这个有点难,毕竟打破自己多年来的思维定式不容易。期待自己能更加敏感觉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能进行有效的判断。期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谐美好,虽然接受了“爱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温柔的坚持”、“只要孩子能够做到的,坚决别替他做,只要孩子做不到的,要坚持帮助他做”,但是同样完全做到是有挑战性的。期待自己与丈夫、与父母更好的相处,或许能彻底解开那些结,让关系变得更美好。期待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自己。
2019.12.16
本来想贴一张大家的合照,又一想可能不太合适,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