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乡
成年之后的梦境就开始变得复杂,也无法从梦境中感受到快乐,但是,童年却不一样,梦境中都是花花草草,所以童年就成为了记忆中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自己出生在一个小乡村,记忆中那是一个很美的乡村,现在也偶尔回去,但是现实中的场景和记忆中的差距很大,景色还是那个样子,变了的可能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
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山,那象征着自由,也象征着广博,到现在为止,自己也喜欢大山,也喜欢自由,而且这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即喜欢自由和宽松。
小时候的事情,在记忆中已经变得零散了,能够记起来的事情也非常少,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也就是那个乡村中的风俗以及留在那里的人。
因为自己经历了一个特别美好的童年,所以,也在想为什么童年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是那么的美好,每当自己遭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就会回想童年的种种美好,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提到的“安全区”。
这个安全区是如何构造的呢?我想是因为没有拘束。每天早晨起来,带着大黄狗去找小伙伴,人集合齐了,就一起上山抓田鼠,或者去摘豆角,那时的乐趣总觉得有很多,每天玩的都很尽兴,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小伙伴也很难再聚到一起了,因为有的小伙伴继续留在乡村里读小学,有的小伙伴的父母有远见就将孩子带到城里读书,很多小伙伴逐渐的从自己的生活中走掉,但是留下的回忆却未曾改变。
成年后,很多儿时的伙伴还是能聚在一起,但那时我们聊的是工作,聊得是家庭,各自的脸上都摆脱了稚嫩,随之而来的是不得不适应社会的成熟和些许无奈。又因为各自的价值观、人生经历的不同,坐在一起聊得话题也不投机,之后就很少再联系了。
描写这一段时光时,我是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看我童年经历的美好,可能是因为很多事情的变化,这份美好中反而多了一些忧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这是在成年之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在一起尽享美好,分离那时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不过这就是生活。
家乡已经很少回去了,因为已经没有了记忆中的那些人,也没有了记忆中的那些事,他成为了一个梦中的港湾,每当自己遭受困难时让自己得以休息的港湾。
02 长辈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所以,小时候的很多时光都是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度过的,爷爷奶奶在记忆中一直是慈祥和蔼的,总是将最好的留给自己,也会容忍自己所犯的各种错误。而姥姥、姥爷则是我提什么要求,他们给我什么样的回应,而且严厉更多了一些。
爷爷是退伍军人,他的祖籍是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高家梁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当兵了,抗日战争、内战斗参加过,可能见过了战争的残酷,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爷爷是连一只鸡都舍不得杀的。
爷爷年轻时的故事很多,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也会犯错,当然这些错误都是在爷爷去逝之后听奶奶和我说的,本来想这些事情就不在这本书中进行叙述了,但是,我又想如果不将其在书中记录,后辈中就没有人会知道他们还有这样一个长辈。
我的爷爷姓李,排行老三,所以名字叫李三。他出生所在的乡村中李姓属于大姓,也就是姓李的人很多,所以就有上辈和下辈之分,村里的等级是很分明的,住在上院的人(一个半山腰建设的窑洞,位于高处的是上院,低处的是下院)一般是家庭比较显赫和富裕的,下院的家庭就属一般了。按理说,同是姓李的,而且又都是亲属关系,那么各方应该是互帮互助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上院的人高高在上瞧不起下院的人,下院的人也不搭理上院的人,各自的关系都是比较紧张的,反而是非同性的其他乡邻关系比较融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在我们国家则又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我的爷爷属于下院的人,所以生活是比较清贫的,爷爷年轻时恶习也不少,爱赌博,不顾家,家里因为有奶奶的操持也能勉强度日。我的奶奶属于一个特别聪慧的人,即使在她80多岁的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总是担心给别人添麻烦,但是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又能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所以的奶奶的人缘特别好。此外,因为奶奶是童养媳,年龄虽然比我爷爷小一些,但是两人从小就在一起了,他们对各自是非常的熟悉,奶奶也包容了爷爷的很多缺点,在他们上了年龄的时候仍然可以看到这一点(在此,不进行过多的论述,后续会写一本专门的关于长辈的书籍)。
听奶奶说,爷爷回归家庭是因为摊上了官司,在监狱里面呆了几年后也是大彻大悟开始正式的担当起了一个丈夫的责任,之后又举家走西口来到了内蒙古,随后便在这里定居,因为一家人的勤劳,所以家业也逐渐的积累了起来,而我就这这个时候降临了。作为在爷爷奶奶身边的小辈,我受到的关注和疼爱当然是最多的,而且小时候的自己又是胖嘟嘟的,这当然很惹人喜爱。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提到,满怀真诚的期待和喜爱最容易让一个孩子获得成长和自我稳定性,我想我的自我稳定性就是爷爷奶奶给我构建的。一次,妈妈将我的零花钱(可能是几元钱,当时是一笔巨款,上学一年的学费才十几元)藏起来了,我以为是自己搞丢的所以特别伤心到处去寻找,最主要还是冬天,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就去找奶奶诉说去了,奶奶偷偷的告诉我是妈妈偷偷藏起来了,不过不让我去要这笔钱,而是另外给了我几元钱,并让我自己藏起来不要让我妈知道,小时候的自己不懂的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那时自己是很高兴的,因为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去找奶奶,而她总能解决我的困难。
每次寒假、暑假都会回到家乡与爷爷奶奶相聚,每一次相聚都特别舍不得分开,记忆中,每当自己和爸爸妈妈走到村口的时候,奶奶就扶着拐杖站在村口等我们,每当我们离开时,又会站在村口看我们渐行渐远,每一次离开都非常的不舍,而这种不舍是因为深深的情感。
小学三年级之前是在姥姥、姥爷家所在的乡镇读书的,因为姥爷也爱赌博,记忆中姥姥、姥爷总是吵架,所以这段读书的时光在记忆中并没有那么美好,总是会受欺负,被欺负之后也只能忍着,而且姥姥、姥爷所在的乡村缺少了很多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缺少和睦和温暖,所以这段记忆如果不去回想的话是不会主动产生的。
记忆中每天自己五点多起床,简单吃一口饭就踏着月光去上学了,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很胆大,才6、7岁就徒步走三里地去上学,那时,让自己不再害怕的应该是学校中早早亮起的一盏灯,看着它就知道老师已经到了。
3年级之前的读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多,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事情也就是逃学之后被老师批评,有一段时间自己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于是就和其他伙伴逃学,每天早晨按时出发,但是并没有去上学而且去抓鱼或者是去山上摘野果,就这样逃了一个星期的学,最后自己感觉也有些乏味了,但是还是不敢主动的回到学校上学,因为害怕批评,最后是自己亲戚家的一个孩子骗自己说老师不生气,你回去就行,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学校,可想而知一定是一顿批评,不过因为这次批评也让自己明白千万不要再次逃学,学校的生活相比其他还是更有趣,也是有更有利于自己成长的。
准备上四年级的时候,父母把我接到了呼和浩特,在这里自己读了一家私立小学,之后的初中、高中也是在这里度过,而这段学习生涯就是不断竞争的过程,记忆中的事情太多,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叙述,此处就不进行过多的叙述,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即可: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所以需要的辛苦和努力更多,玩耍的时间少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作业和补课,不过,在这个期间自己的读书习惯得到了培养,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03 玩耍、宠物
在家乡的时候,我们玩耍最多的就是捉迷藏和打仗、建房屋,捉迷藏最有意思只要藏好自己就行,不过藏得太好也不合适,有的小伙伴找不到你就自己回家吃饭去了,最终只会留下你一个人藏在那里,直到父母也过来找你吃饭才知道。
至于打仗,我觉得这个游戏在现在的父母看起来是很危险的,每个人组织自己的队伍和另一外的队伍进行打仗,武器除了不允许抛掷物(包括石头、流星锤等等),其他的都可以(包括宠物狗的参战),所以受伤是难免的,不过这却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我就是其中的组织者,机会每次也都能打赢,因为找好合作伙伴就意味着必胜,此外,我个人的战斗能力也很强,所以其他伙伴也愿意和我合作。当然,也不是每次都赢,有时也会被孤立,所以只能独自带着宠物狗进行战斗,最终的结果当然一定是失败的。这个游戏虽然有危险性,但是却可以培养孩子的血性和合作,但是现在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到这个危险的游戏中的。
建房子是在夏天和冬天玩耍的游戏,通过各种植物以及木棒砖头等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我想这个游戏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空间意识,直到现在,我也特别喜欢独处,独处的过程中去思考一些问题。比较搞笑的是每次建好的房屋都会被宠物狗当做狗窝给侵占,无奈也只好把它拆除了。
来到呼和浩特后,玩耍的游戏就更少了,基本都是去公园或者是网吧、游戏厅,这种乐趣很刺激,但是却没有留下很深刻的记忆。由此,我想到大自然是孩子童年最好的老师,它给予孩子最大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建设属于他们的童年世界。
因为处于乡村,所以陪伴自己最多的就是家里面的一条大黄狗了,这是一种田园犬,不是很聪明,但是却很忠诚,去山上、田野、河流都会带上它,在我的眼里大黄狗就是自己的家人,它能理解你的喜怒哀乐,只是它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种情感,它能做的就是陪伴,用它的一生来陪你度过美好的童年。记得大黄狗走掉的时候,我还在姥姥家读书,听到这个消息后,眼泪就控制不住了,那天晚上全是和它所经历的事情。之后也养过很多的小狗,每一次都是当做家人一样,当家里人要抛弃它们的时候我是一定反对的,既然选择了养它,就应该负责它的一辈子。现在我仍然养着宠物,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就是它们交给我的,而我能做的就是珍惜它们带给我的快乐。
04 尾声
童年的点滴现在只会在梦境中出现,因为没有时间再去想这些美好,但是童年却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最美好的篇章,自己的性格、喜爱自由、价值观在童年就进行了基础的构建,它是轮回的起点,看似不重要,却无形中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自己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所以,也知道什么样的童年对孩子最好,总结一下就四个字“顺应天性”,孩子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他们知道如何玩耍,作为父母引导一个方向即可,而所谓的各种能力,孩子自己就可以培养,而且这是孩子主动给自己选择的培养方式,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而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为孩子规划什么,孩子自然有属于他的路要走,这一切终究无法改变。
童年,一段最美好的岁月,一段最轻松的旋律,就像《送别》的歌词一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