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心可以舍弃一切,也许你还无法认清舍弃一切有多么不凡,你还领会不到其中的美、富足和不可思议的微妙之处,但是能听到这样的讯息就是在播下一颗种子——不只是在意识的表层,而是在整个潜意识里播下了种子。”
读一本书就像结交一位朋友。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会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生命的美好就在于不知不觉中会把一位佳人带到我们的身边,而书也一样。
2022年参加了漫修深读会,启发我思考一整年的阅读方向——从大量阅读到主题阅读,更进一步到深度阅读。《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就是深读会开年共读的第一本书。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参加了深读会,我可能不会遇到这样一本书,更不会结交这样一位“好朋友”。
最初翻开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质疑,尤其书中前几页提到对于学习的理解,我完全不能赞同,翻了几页之后就暂时放下了。随着深读会共读分享的日期临近,在分享的前一个星期,我又“逼迫”自己拿起这本书开始拼命地翻阅。这本书伴随着我早起的晨间时刻、上下班的路途、睡前的静谧时光……随着一天天阅读时间的深入,我和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就像书中我勾画的笔记一样,一开始很多页才会有一条绿色波浪线,越往后不仅绿色波浪线越来越多,还出现了红色波浪线——标注出对我有深刻启发的句子。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他可以照见你的内心,你在做什么?想什么?思考什么?还有你当下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照见之后不是给你束缚,而是给你思想的自由和行动的力量,让你从中收获觉察、觉知、觉醒。
学习的觉察
“一个充满着知识的头脑,只会阻碍你看到崭新的事物。”
“学习”这个词具有很深的意义。对大部分人而言,学习意味着积累知识、技术、工艺或语文能力。另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学习方式——透过以往的经验去学习。不知道你有没有质疑过:到底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获取知识?……
克里希那穆提提出学习是一件非凡的事——只是学习而不积累知识。我们所谓的学习根本不是在学习,而只是在背诵和死记,那样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从已知进入已知,但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学习是完整的,知识则是片面的。学习并不是带着一堆观念去学东西,然后在上面添加更多知识,这种纯粹是机械化的运作模式。学习应该是不断地在进行的一种觉察活动,在每个当下去认识自己,整个过程是流畅的、活泼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心必须放空才有能力学习。积累信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观点,或是依照别人的观点而行事,这些都是知识障。若想有新的发现,就必须摆脱掉这些知识,赤裸地上路。积累知识的心是陈旧的、停滞的、腐化的。真的懂得学习的心是单纯的,纯真的心立刻能产生洞见,它能够在不累积知识的情况下不断地认识一些东西,这样的心才是成熟的。你得靠自己才能发现新的事物,因此刚上路时必须放下一切的累赘,尤其是知识。
心的觉知
“觉知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我们总是卡在眼前的问题里,而且想立刻找到答案,所以我们的人生才会这么肤浅。”
整本书不断提到了心,我们要有一颗纯真的心,这颗心不被固有的社会模式、知识经验所羁绊,不受束缚,永葆自由和活力。只有拥有这样一颗心,才能够有觉知,觉知这个世界的美好。
之于觉知让我最受启发的是克氏提出要关注心的空间,以及空间中心与心的间隙。当心里有了空间才会有自由,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力。
心中有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你有没有审视过你的内在有没有空间?还是它已经塞满了东西?如果你的内在有空间,那空间里就一定有寂静,然后才有能力聆听,有能力在不抗拒的情况下去觉知。我们的心在各种压力之下变得越来越缺乏空间,不论是显意识或潜意识里都充满着痛苦及外境的干扰。
念头与念头之间是有空当的,虽然空当出现的时间极为短暂,意义却非凡。我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思考需要创意和灵感的问题,我会把这个问题先放在心里。往往当你没有刻意去想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不经意间就会浮现在脑海。在书中得到了印证,我们的念头和念头之间,心会产生间隙,往往就在这些间隙当中会出现顿悟,就是灵光一现,也是我们的心最接近自由、纯真的那一刻。
全人的觉醒
“若想了解心智,你就不能按照别人的概念来诠释它,你必须观察自己的心念活动。一旦认清它的整个过程——思考方式、欲望、动机、野心、诉求、恐惧、忌妒和贪婪——就可以超越自己,去发现那个崭新的东西。那个崭新的东西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热情,这股巨大的热情又会促成内心的革命。”
掩卷沉思,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数次在脑海里涌现破茧成蝶的景象,不仅是翩翩起舞美丽的蝴蝶,更多地是感受到那股挣脱束缚的茧的力量。
今年给自己设定的关键词是觉醒,而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觉醒。这个觉醒不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整个人从内而外,从心灵到行动全人、全然地觉醒。
活在当下便是最伟大的革命。我们的心智总是在一个模式中运作。这个模式不外乎是过去或未来、绝望或希望、混乱或乌托邦、曾经怎么样或应该怎么样。要想破除心智的所有模式,前提是必须活在当下,不抱持希望,不挂虑明天。在每一个当下和自己和解、和关系和解、和环境和解……
除了反观自己,也让我进一步在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属于未来的孩子。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在培养记忆力,心智要负担各式各样的经验和记忆。再也无法焕然一新地去看任何事物,它只能根据自己的记忆、结论、公式或别人的话语来诠释它所看到的事物。心必须要保持年轻、纯真及清新,才能有所发现,一个饱经世故却不累积经验残渣的心才是纯真的。我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不断陷入内卷中,更应该让他学会安静、聆听、爱、智慧……
在毫无重要性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快乐地活着,这也是正确教育的一部分。当整个世界都在崇尚成就,比如贫穷的孩子如何熬夜苦读,最后变成了一名法官,或者一个人如何从卖报纸起家,最后变成了百万富翁。我们有没有可能毫无野心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单纯地做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情而不炫耀,也是非常美好的事。
所谓不破不立,漫修深读会共读的第一本书想必也是借助它破除横亘在我们内心固有的观念和意识,打开崭新的心,拥抱改变和自由。
我甚至窃喜,阅读这本书有个意外的收获。因为短时间集中阅读、思考这样一本看上去晦涩难懂的书,阅读完毕,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之后,会觉得再去阅读其他书籍好像没有那么难了,有一种很轻盈的感觉。我想这也是漫修师姐所说的她之所以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所有人,因为这是一个人认知的底层架构。当我们有了这个最基础的认知架构之后,在这个架构之上去搭建、扩充,会更加得心应手。
感恩在最美好的年华和这本书不期而遇,每一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有这样一份觉察,在纷乱、忙碌中保守心的觉知,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中始终保持全人的觉醒。一切都来得及,一切都刚刚好!
“我们必须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因为老旧的心已经布满了记忆的伤痕,它已经失去了活力和热情,它是僵固而武断的。武断的心总是按照自己的决定去生活,年轻的心却没有记忆的负担,因此永远是清新的。一个不受痛苦所障蔽的心,才能在穿越生命的幽谷时保持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