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年货,打扫除尘,贴春联,吃年夜饭,看春晚,除夕守岁......年一步步走来。
过大年,走亲戚。放下琐事,丢开杂务,拎上“经头”(即礼品),带上妻儿,走亲访友。亲朋好友围坐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说说你家的开心事儿,谈谈我家的闹心事儿......欢乐闹腾,这就叫拜年。
可是,渐渐地,连拜年这件事情吧,有时,也觉得会是一种负担、一份压力。且不说,不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吃一餐、喝一顿,还得拎点礼品。再说,这礼品指不定从你家拎到他家,说不定转了一圈又回到你家。这样的事儿,不知道你们有碰到过吗?
说说我家拜年的事儿。这两年,形式算是越来越简洁了。前几年,大表哥(主事的。老一辈年纪大了)率先提出,同一个地方的亲戚,比如在一个村里的,一天就别每家都去吃了,每年轮流;另外一家么,大家就走去坐一会儿,喝喝茶。
然后,过了一两年,又提议:“经头”(即礼品)不要拎来拎去了,干脆大家都不用,省得年前还绞尽脑汁考虑得买些什么东西。
接着,又提出:回头礼大家也都不要备办啦。
今年拜年时,我们这大表哥又有新想法啦:以后,大家还是商议下,每年到一家聚会聚餐,热闹一回,省事又有兴头......这拜年可是越拜越简单啦。
经济发展了,物质水平上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了。从前,过年了,意味着美食可以吃,有新衣服可以穿了。于是,过年,是一种莫大的期盼。
而今,美食日日品尝得了,新衣常常穿在身。过年,从这点上来说,显然已经没有了任何吸引力了。虽然,人们还是要到年前给自己买身新衣,从头到尾。然而,更多的,可能只是出于一种习惯。
不由得想到“仪式感”这词,都说中国人向来很注重仪式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无一不是盛大的仪式吧。
生活就是需要有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我们,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拜年这事儿,是不是也需要一些仪式来体现呢?
那么, “经头”、回头礼、红包、好酒好菜......所有这些,是不是也都只是其中的仪式罢了?生活中的仪式感,无处不在,只是被我们渐渐忽视、淡忘了。
虽说,并不是仪式越隆重,情感才越深厚。但是,漫长的生活,平淡大概会是常态。
生活,总是需要一些仪式,把本来简单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觉得有意义。
所以,每到年终岁尾,家,虽然在千里之外。路途,纵使很遥远。但是,我们还是不顾舟车劳顿,风尘仆仆,怀揣着一家团聚的渴望,一路向着家的方向前行。因为,要回家,过——大——年。
仪式一再精简的时候,其中蕴含的情感会不会也随之慢慢地变淡了呢?我想,这才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