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情绪,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焦虑不安,有时孤独恐惧,有时满腔怒火,有时悲痛欲绝,有时舒适愉快。
情绪是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可以说它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生存适应的第一心理手段。
心理学家是利用猴子做的实验。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了,不能动;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
实验者每隔20秒钟对猴子进行一次电击。每次放电前5秒钟,笼子里的红灯就会亮起来。
笼子里有一个开关,可以自由活动的猴子在笼子里活动时发现了这个开关,每当红灯亮时,它就会按动开关逃出笼子。
而另一只猴子不能活动。
实验不间断的进行,有一只猴子先死了。实验的结果是能够活动的猴子先死去了。
因为:猴子害怕电击,都希望逃避。
被捆住的猴子毫无办法,只好听天由命;
可以活动的猴子为了逃避电击,需要时刻注意红灯的闪动。红灯一亮,就需要迅速打开开关,向外逃窜。
可以活动的猴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时刻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中,这些都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对生物机体有重大的影响。
实验说明,猴子的死是和不良情绪相联系的。
人也是如此,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和恐怖之中也往往回发生严重的后果,过老死和猝死往往都是一些人长期紧张和焦虑的直接后果。
那么,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知道情绪的产生会对我们很好的认识情绪,实现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有很大的作用。
情绪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它认为,情绪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的结果。
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
第一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亚系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和概念等;
第三亚系统: 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和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强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管相联系。
这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就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过去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和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此理论强调认知对情绪产生的重要性。实际上,人类大脑的进化也充分说明了认知的重要性。
当人知觉到环境刺激时,不是直接的条件反射唤醒情绪,而是迅速的调用过去的存储的经验,也就是调用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相关经验,包括记忆、价值观、期望等。然后用认知比较器进行对比,如果不匹配,那么会情绪唤醒。这种模式是最节省能量的情绪唤醒方式。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需要如何做呢?
我们平时看似通过视、听、触、味、嗅等外感官收集世界的信息,这一过程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说通过主观认知选择我们愿意收集的信息。比如,我不喜欢某个同事,那么他的所作所为中那些我不喜欢的会吸引我的注意力。《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外感觉收集信息之后进入大脑,经过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筛选。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两个人的价值观完全相同,当我们感觉不舒服时,说明很可能我们对发生的事情的解读导致我们出现了情绪。
那么,如何有更多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评价性概念的输入。因为过多的评价性概念一旦存储于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变成信念和规条,它会导致我们觉知这个世界的主观性更强。
世界是客观的,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用过多的主观判断方法去感知世界,必定会带来更多的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