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豆瓣链接:死囚漫步
随便翻了翻靠前的几篇影评,都是博大宽容向的,
我一开始是不太认同的,
但最近历经两个网课不同的社区氛围,似乎又能对照顾死囚的情绪多了分理解。
PART I 愤怒
我自己观影时,
修女探视死囚、死囚家人情绪、死囚暴露其极端思想,
这些情节我都没太大感受,只抱着静静旁观这个故事的态度去观察,
毕竟像死囚自己说的,存在着他没有动手而是被同伙陷害的可能。
到电影最后,死囚终于坦白他也参与了杀害情侣和轮奸,
妈的这时我就出离愤怒了!!!
和监狱的神父说得一样,
这货在修女面前的种种表演都他妈是在装,
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可能的救星,
犯罪时那monstrous的一面都深深埋起来了。
我不懂刑法和社会伦理,
我属于那些“需要弄死罪犯以平息自己的愤怒”的社会大众,并不觉得这样的想法有什么不对,
我不能理解这部电影探讨的话题——有什么可探讨的呢?
也不太明白修女让这个死囚从抱怨环境到反思自己的转变——修女对这个死囚做的工作有什么价值呢?
PART II 看到又冷又硬的自己
这一段联想有点散漫,
缘起我最近在学习的两个网课,
一个来自国外某社区,一个来自国内某社区。
两个课程都有难度,都需要自己额外下功夫才能通过。
两个课程的老师/助教/社区氛围给我的感觉完全相反:
- 国外网课遇到难点时老师会预警;社区讨论活跃,助教各种回复和鼓励;其中一个助教还很暖心地录了个视频上传Youtube提示思路;攻克难点后我会很开心地去讨论区分享感受&写给比我更白的小白一些建议。
- 国内网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和作业之间的难度跨度过大,老师的态度是“参考链接在这自己翻去吧”,我很容易就掉到焦虑区和恐慌区;社区讨论条目数到现在三星期了一个巴掌也数的过来,我自己的心态是怕提问了被高冷嘲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
回到电影,
看这个电影我的想法是“啊呸这货本来就犯了罪就应该弄死,管他死前怎么想呢”,
同样风格的思考模式放到网课上可以变成“这些学生本来就该学会这么些东西,管他学会之前虐得多痛苦呢”。
(⊙_⊙;)
这么说来,我是被课程设计者当做那个死囚来看待了,简单粗暴直达目的就好。
站在路人的角度,
我会希望简单弄死死囚就好;
站在学生/死囚角度,
我又会希望老师/助教/社区能像那个修女一样,
多考虑一点我的心理感受,
多和我沟通,陪伴我走完通往知识的这条不归路。(这个类比感觉有点怪怪的)
这样看来,我就理解了死囚的心理需求,
对一个连个死囚都那么关爱的社会多了一分敬意。
对死囚话题可能我还做不到宽容,
但在其它情境,例如设计一个课程时,我想我会更加考虑受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