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遭遇生活的重重困难时,是否总会不自觉的抱怨命运的不公?
然而,对于“命运”一词,我们其实并没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知。
生活中,有很多人将自己一生的不幸归咎于“命运”,试图借此来逃避抗争,放弃努力。
他们以为命运是无法违抗的主宰,却不知这只是一种自我束缚。
事实上,“命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神秘莫测、强大到不可战胜。
所谓“命运”,涵盖了宿命和运气,它是事物在定数与变数相互交织下形成的一种模式。
在这里,命和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命,是定数,它如同一个特定的目标或者既定的框架,指向某个特定对象;而运,则是变数,它象征着时空的流转变化。
这意味着,每个人的一生固然有其定数,但我们自身的努力就是那能够改变结果的变数。
所以,命运并非是不可改变的。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鉴,告诫世人:不要被“命”这个字束缚住手脚,要懂得自强不息,去勇敢地改造命运。
《了凡四训》作为袁了凡流传最广的著作,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
古往今来,曾国藩、弘一法师、稻盛和夫等诸多杰出人物都对它推崇备至。
当你真正读懂《了凡四训》时,你就会明白,所有的定数都可能成为变数,命运,永远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01
可以信命但别认命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
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走上仕途。
然而,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希望他放弃科举考试的梦想,改行去学医。
袁了凡孝顺懂事,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放弃了参加科举的念头,转而学医。
有一天,袁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孔老先生。
孔老先生独具慧眼,断言袁了凡命中注定是官场中人,如果参加考试,明年就能考取秀才。
袁了凡把孔老先生说的话告诉母亲,母亲为了证实孔老先生预言的准确性,亲自验证孔老先生算得究竟准不准,结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验了。
于是,母亲便不再强迫袁了凡学医,而同意他去参加科举。
袁了凡请求孔老先生预测他以后的生死祸福。
孔老先生一番推算后告知袁了凡,他五十三岁那年就会寿终正寝,并且此生不会有儿子。
从那以后,袁了凡每做一件事都会把结果与孔老先生的预测相对比,发现孔老先生预测的结果与事实都相同。
久而久之,袁了凡在心里面生出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他认为人的命运是天生注定的,无论后天做什么都无法改变。
因为内心坚定了宿命论的思想,袁了凡整个人产生了一种消极怠世、无欲无求的状态。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门高僧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秉持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信念。
他对袁了凡说道:“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也就是说命运是存在的,虽然有定数,但是也有变数。
为了让袁了凡更好地理解命运中的变数,云谷禅师通过例子来进行说明:
极其善良的人,他们是不会受到命运的束缚的。因为一个极其善良的人,自身的福德和功德会随着自己所做的善行的增多而逐渐地增加,而当自身的功德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受到上天赐给的福报,这样的话就已经算是改变了天生的命运;
极其凶恶的人,他们同样难以受到命运的拘束。因为极其凶恶的人,随着自身的恶行的逐渐增加,自身的功德就会慢慢地减少,或者说是自身的罪业在逐渐地增加,所谓恶有恶报,当一个人自身的罪业增加到一定程度的话,那么就会遭到上天降下的祸患的惩罚,同样,这也是超脱了命运的范畴。
袁了凡听了云谷禅师的一番话后,如醍醐灌顶,决心放下过去的包袱,重新开启自己的人生。
尽管他的前半生碌碌无为,但此后他凭借着不懈地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积德行善,最终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不仅成功考取了功名,还生下一个儿子。
由此可见,人的命运虽在某种程度上被上天注定,但绝非是一成不变的。
它就像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船只,是可以在人的努力下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前行的。
稻盛和夫在其著作《活法》中也曾提到,命运并非宿命,而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命运的关键就在于因果报应法则。
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命运的存在,但绝不能向命运低头认命。
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积极改变,命运才能真正走上符合我们内心期望的道路。
02
要想改命,需积德行善
云谷禅师告知袁了凡,若要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便需多行善事,积极积德。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意味着,那些热衷于积德行善的家庭,其恩泽必定会福泽子孙后代。
在佛教的理念中,每个人都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而这三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即因果联系。
诚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所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坚持积德行善,必然能够收获善果。
袁了凡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之数,立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宏愿。
这一目标实非易事,然而袁了凡却全力以赴。
他耗时十一年,通过向穷苦之人布施食物以及用钱买下活物并放生这两种方式,成功履行了做三千件善事的誓言。
在他的感染下,妻子也投身于行善之事,不断地做好事、行义举。
最终,他们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功改变了命运,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或许你会心生疑惑,为何有些人做了善事,命运却未见改变呢?
云谷禅师指出,真正的行善,应当是发自内心、毫无功利之心地去践行。
而且,行善积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仅凭一两件善事就能轻易改变命运。
命运的定数犹如一股强大的力量,若要扭转其方向,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行善举。
即便一时之间未能看到期望的结果,但要相信,终有一日,你会发觉一切都在悄然向好。
因为你当下所种下的善因,都将在未来长成美好的果实。
03
自我反省,才能持之以恒
即便我们知晓诸多道理,然而真正能将其践行到底并有所收获之人却少之又少。
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欠缺坚持的毅力。
做好一件事或许并不困难,人人皆有能力为之,但长期坚持做好同一件事,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源于内心的监督力量来鞭策自己持续前行。
袁了凡曾告诫其子:“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对于一个渴望改变命运的人而言,每日必须进行的就是自我反省。
孔子也曾言:“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朱熹同样说道:“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由此可见,反省不但是圣人修身养性的必要之举,更是我们普通人实现成长与进步的关键之法。
前文提及改变命运需积德行善,而积德行善则需要秉持长期主义。
唯有做到每日自省,才能够对自己积德行善的成果进行实时的总结与反思,进而更有效地坚持下去。
袁了凡在完成三千件善事的过程中,每日都将自己的功德与罪孽记录下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记录自身的错误,以便日后加以改正。
在担任宝坻县知县之后,他依旧每天坚持记录自己所做的善恶之事。
他持之以恒地自我反省,将自己每日的所作所为告知上天,并向上天忏悔自己的过错。
通过反省,他成功完成了三千件善事,自己的人生之路也愈发顺遂。
人非圣贤,谁能毫无过错呢?
每个人的言行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但是,只要人能够每日进行自我反省,发现并改正自身的错误,便不会陷入自我满足或自我放弃的境地,永远都拥有前进的动力,永远都可以做到持之以恒。
因此,人只要活着,就应当每日反省。
将反省培养成自身的习惯,你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与进步,命运也会自然而然地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写在最后
一直都很喜欢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之时,便如同领到了独属于自己的一手牌。
这手牌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它象征着我们的命数。
倘若你总是一味地抱怨手中的牌太过糟糕,乃至放弃出牌的机会,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如同一潭死水,毫无波澜,一眼就能看到尽头。
唯有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去行善积德,用心过好每一天,我们的命运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愿我们都能拼尽全力地生活,努力为自己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如此我们才能不负此行,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