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AI在环评中的应用引起的深度思考
今天杭州市基于六小龙(游戏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宇树科技、脑机接口和群核科技)的火爆出圈后,有一个新技术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在环评审批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实现试点行业环评报告"智能生成+智慧审批"双突破,节省时间,提高效率。30分钟自动生成环评报告、15分钟完成报告审核,标志着杭州环评审批正式迈入AI时代。
下午和同事聊天,如果杭州试点成功,全国是否可以推广,他说不可能,因为环评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一个地方的要求差异很大,环评基本都是属地原则。
杭州或许比较包容,政府确切在为企业节省时间,同时也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所以能立刻执行。
我去年参加了一个会议,关于双碳的论坛会,当时浙江、江苏和上海,还有其他地区都有人参加,杭州的方案非常明确,站在企业的角度,想办法搭建共享平台,让企业能在一个平台上解决更多的问题,后续还提出,希望长三角能资源互认,创建大平台,节省企业的时间,当时就觉得这样的政府真的是为企业和百姓着想。
从业20多年,见证了这个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毕业一直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让人无法喘息,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快就要被淘汰了。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做的分享,说的非常现实,曾今西交大的佼佼者,现在在国外的好几个都失业了。
因为年龄大,没有多少优势,不管你学历多高,你没有持续学习新的知识,你就要被淘汰,因为你的成本太高了,产出比在减少。
企业在你身上的投资成本太高,所以直接开掉,打工看似确定性非常高的职业,但是也是风险最高的职业,因为年龄会成为你的绊脚石。
今天AI 在环评中开始应用,是否需要推广,看各地的硬件设施,我想几年应该不会,因为这个涉及面太广,全国标准不统一,很难做到全国推广。
深层次的原因做环评的人应该都懂。环评需要承担责任,AI做不到。
一、总结优势:
1. 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报告编制时间:过去企业编制环评报告需数周甚至数月,现在依托 AI,试点行业企业仅需 5 分钟填报基础数据,就能一键生成报告表,编制时间大幅缩短至 30 分钟左右。
加快报告审核速度:AI 辅助审批智能体实现了环评报告表一键上传与智能审查,15 分钟即可完成报告审核,自动输出审查结论和环评质量审核问题清单,极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2. 提升环评质量
减少人为失误:AI 基于大量法规、标准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避免了人工审查可能出现的疏漏和错误,尤其在审查环保法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合理性方面更加准确。
统一审查标准:AI 按照预设规则和算法进行审查,对所有环评报告的审查标准一致,不会因不同审批人员的主观因素产生差异,保证了审批的公正性和科学性。通过三色分级标识(红、黄提醒关注辅助审核,绿为通过),让问题一目了然。
3.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降低人力成本:企业无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长时间的环评报告编制工作,减少了聘请专业人员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的费用,降低了编制成本。
加快项目落地:环评报告编制和审批时间的大幅缩短,使企业能够更快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产运营,抢占市场先机,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4. 促进环境治理现代化
优化资源配置:审批人员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复杂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上,以及对 AI 审查结果的复核和监管工作中,提高环境管理的整体效能。
推动数据共享:AI 环评系统的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环境治理的合力。
积累数据资产:AI 审批环评过程中积累大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环境政策制定、环境规划编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5. 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
提高透明度:AI 生成的环评报告和审查结果更加规范、准确,且通过网络平台更容易向公众公开,方便公众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情况,增强环评工作的透明度。
便于公众监督:公众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项目的环境影响和审批情况,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反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促进环评工作的公正、公平开展。
二、面临的挑战
1. 技术层面
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问题:AI 审核依赖大量且准确的数据进行训练和分析。如果数据存在偏差、缺失或不完整,可能导致 AI 生成的审核结果出现错误。
例如,在污染源识别环节,若企业 3 年内的监测数据有遗漏,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不准确,AI 可能无法准确识别污染源。
法规标准更新滞后:环境法规和标准不断更新,AI 模型需要及时跟进和学习新的法规内容。
但可能存在法规更新后,AI 模型未能及时更新训练数据和算法,导致对新法规的解读和应用出现偏差,无法准确审核环评报告是否符合最新法规要求。
复杂项目处理能力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环评项目,如涉及多个行业交叉、特殊地理环境或新兴污染物的项目,AI 可能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复杂关系和潜在影响。
虽然 AI 在不断发展,但目前仍可能无法像经验丰富的环评专家那样,对复杂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估。
2. 人员与行业层面
人员转型压力:AI 审核的应用使得部分传统环评工作被替代,如基础数据整理、文本撰写和简单审核工作等,导致相关从业人员面临岗位精简的风险,需要快速转型。
学习新的技能(如 AI 技术、数据分析等),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这对一些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固化的从业人员来说,具有较大的转型压力。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环评小公司可能因难以与 AI 高效、低成本的优势竞争,经营更加困难,甚至出现倒闭潮。而大企业凭借综合竞争力可能继续发展,这将加速行业的洗牌,改变原有的行业竞争格局,一些企业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和业务布局。
责任界定模糊:当 AI 审核出现错误或遗漏时,难以明确责任是在于 AI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数据的问题,还是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当等。
此外,对于 AI 审核结果的最终决策,是完全依赖 AI 还是以人工判断为主,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否则可能在出现问题时引发责任推诿。
3. 管理与监管层面
监管难度增加:AI 审核的过程和算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监管部门难以完全了解 AI 是如何做出审核决策的,这给监管带来了挑战。
如何确保 AI 审核的过程合法合规、公平公正,以及如何对 AI 生成的数据和结果进行有效监管,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训与指导需求:企业人员需要掌握基础数据填报规范,审批人员要熟悉智能审查系统操作与结果解读。
但目前可能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指导文件,导致相关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操作不规范、对结果理解不准确等问题,影响环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人机协作模式不完善:虽然提倡人机协作,但目前可能还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人机协作模式和流程。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人工和 AI 之间的工作衔接不顺畅、信息沟通不及时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人机协作的优势,甚至可能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
AI 在环评中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质量优化,同时也为环境治理现代化和公众参与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技术、人员、行业、管理与监管等多方面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未来,需要通过技术优化、人员培训、行业规范和监管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不断完善 AI 在环评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推动环评工作更加高效、科学、公正地开展。
环评人需要不断的学习新技能,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正在使用AI编制报告的同行可以多多留言,一起探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