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去买了猪排骨,父亲知道后颇为不满,排骨又贵又没什么肉,以后不要去买了!他“叮嘱”了好几遍,好像那排骨是臭狗屎,臭不可闻,离得越远越好。我只是笑了笑,唉!这就是两代人的鸿沟,观念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呲牙][呲牙] 虽然心里很反感,但父亲发话了,不得不“遵旨” 执行。
昨天妹妹从张家界来看他,父亲虽然很高兴,嘴上却说,崽呀,来看么子呢,浪费车费,天远地远。我过生日时千万莫来了(还有一个多月)!其实父亲就爱热闹,生日当天肯定希望有人来看他,甚至越多越好呢!明显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嘛,我听着不由得发笑。今天妹妹下午走时,父亲又是千叮嘱万嘱咐,我生日不要来了,买那么多东西,车费浪费……
昨天下午与晚上,破天荒陪父亲打牌。妹妹也是生手,但为了父亲快乐一点,她主动说去买副字牌来,我们一起打打牌。父亲劳累一生,从未在外面打过牌,顶多是在家里娱乐一下。母亲在时,闲暇时间就挖“对胡”;母亲走后,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父亲真的老了,一手牌怎么也抓不稳,一边插牌,一边掉牌,我和妹妹不停地为他捡牌。也是脾气好了,耐着性子陪他打,要在以前立马扔牌拍屁股走人……父亲思维还好,“胡牌”倒是厉害,就是手指僵硬,不听使唤,抓了半夜牌,居然疼痛得不得了……我和妹妹把分到手的扑克全输光了,父亲笑眯眯的,很开心的样子,姜还是老的辣哦……
前天晚上又说他的陈芝麻旧事。他的记性确实好,比小三十岁的儿子强多了!比方说到南岳山烧香拜佛,到什么庙什么地方玩,清清楚楚,尤其是说一块大石头,一床席子宽,爬上去不容易,稍有闪失就是万丈深渊……乾隆皇帝下江南,在南岳衡山写诗一首,“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父亲说了八百遍,我至今也未完整地记住。可见记性之差。 我总怀疑那万里长江应该就是湘江,长江隔得远呢!
父亲没读什么书,但说起书来滔滔不绝。什么《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仁贵征东》之类,说得津津有味,唾沫四溅。尤其是冬天,没干什么活,自然饭就要少吃,一天一餐红薯,晚上就吃干红薯片子权当晚餐。饿得你肠子贴肚子,咕咕叫,比布谷鸟叫得还勤。于是一家人七八个坐在一个长方形的“火桶里”就靠父亲的“说书”度日,度过那漫漫长夜。母亲和祖母是没“资格”坐的,即便有,她们也没空,做不完的家务活!冬天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纳鞋底,做新鞋,为正月初一全家人的新鞋(单鞋、棉鞋)做准备……
父亲太严肃,不苟言笑,平时让人一见生畏。不过,也有极温馨的时候,就是一家子坐在火桶里,听父亲“说书”,说到得意处或者融入了书里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他们(她们)同欢乐,同忧愁,不免有时哈哈大笑,慈祥的,怜爱的,柔情的一面酣畅淋漓地表露出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窗外寒风呼啸,疯狂地拍打着纸糊的窗户;或者无声地飘着大团大团的雪花,万籁俱寂,只有父亲的声音声若洪钟,没吃晚餐也中气十足,不饿么?大概为子女创造精神食粮也是一项神圣的任务吧?于是我们就在程咬金的三板斧里,薛刚正月十五闹花灯里,李元霸铜锤八百八里昏昏沉沉地进入编织英雄的梦乡……
老父大概不知道有“父亲节”,活了88年,终于有子女慎重其事的为他过节了。妹妹从张家界包车过来(只为看父亲一眼,大气魄),买了好多东西,有吃的,用的,又是钱又是物(猪肚子、排骨、肉、野蘑菇之类的),父亲喜上眉梢。(也给了我几瓶好酒喽)。当然,食物放在其次,有子女来看就是最好的礼物!我在朋友圈里为一个同事点赞,并说“好女比好崽好”并非故意这么说。女也好,崽也好,前提是都要好,相对而言,女是父母的小棉袄嘛,对父母要好些。父亲平时“病恹恹”的,打不起精神。这两天精神大振,食欲都强了许多!可惜不能天天是父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