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高效能人士也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会管理时间、有着良好的习惯来去做每一件事情。想任正非、小米的创始人罗军等在大咖秀上不止一次看到他们工作的状态。罗永浩的工作态度相比前两位比较放松些。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始终都想最终实现“双赢思维”的局面,在跟客户谈判中,我们要根据对方的条件和要求,来调整我们的策略。既能保持长远的合作又能不失风范,可是若我们因对方或者我方太势力,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效果。所以本着“双赢”的态度,让我们的策划方案给他一颗定心丸且可行。
001 价值判断:不顾事实,完全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对错。
002 追根究底:窥探别人的隐私。
003 好为人师:凭自己的经验唐突地给出忠告。
004 想当然:按自己的动机去揣测别人的目的。
最近看了个小视频,讲的是一位实习生在阿里实习的423天,里面有一个为期两周的活动,来调懂内测、开发程序等人,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一款APP,从开始到结束会有评委评判他们的表现,要求他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展现团队成员协作的精神面貌。起初那些人不以为然,想着随便弄一个就好了,却招来评委们的PASS,灰色时期就像天空中的乌云落在他们头顶。这时评委耐心地指导他们哪方面有问题,哪方面要注意,直到每个人都能明白听懂,并且去执行。
如果一味地自顾模式开发,不能很好地从用户角度体验,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怎样能给他带来方便快捷,即使是一款app,还是基于人群大数据的开发、上线、测试等。
“统合综效”就相当于最优化原理,在团队协作中最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比如电商运营者要有自己的思路、不同的营销方式,而美工则需要理解运营者的意图去涉及方案。前提是运营者必须了解一些美工方面设计的技巧。客服则要揣摩客户的心理,基本上是用文字来交流,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只能用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情感。更好地服务客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扮演,唯有聚在一起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工作中的我们有两种初始状态:
1.大家都能做的,我也能做。
2.大家不能做的,只有我能做。
3.大家都能做的,自己也能,却没想着如何做的更好。
4.大家搞不定的,你也心安理得。确切的说反正不会,不管我事。
可是只有在不断学习中,精益求精才是最好的状态,想想你和别人都能做8分的美好,为何不刻苦钻研下,提升10分呢?你就不能独树一帜,起个带头作用,做10分的那个自己。
再好再高效的习惯都是纸上谈兵,只有你真正去做了,去行动了,那么想当然你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