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题不重要,更应该检视的是我们的信念。
学习数学,首先接触的就是数字,《妈妈教的数学》(孙路弘著)里提供了几个测试孩子对数字理解力的问题。
如下图:
上学路上,我就问了小鱼这几个问题。由于我提问技巧的拙劣,过程并不特别愉快,所以特别感谢小鱼的配合。
对实物的描述略去不谈,主要看对数字的理解。妈妈问:你见过的7是什么样的?
鱼说:7啊,就像拐杖一样。
妈妈问:还有呢?你多说说。
鱼说:嗯,像枪,biubiu~
妈妈问:和数量7有关的呢?
鱼说:嗯。7乘7等于49,五七三十五。
妈妈说:你这是要背乘法表啊?我举个例子,比如,一周有七天,你还知道哪些和数量7相关的东西呢?
鱼说:嗯,一分钟加10秒等于70秒。
妈妈说:太棒了,还有吗?
鱼说:想不出来了。
妈妈说:要不换一个数字吧。6是不是容易一点?
鱼说:一分钟等于60秒。6像哨子。六六大顺。车牌号里好像没有什么6。
妈妈说,那换个你自己最喜欢的数字吧?
鱼说:那我说0。0最简单。0是圆形的,椭圆形。0还像轮胎。
妈妈想,0简单才怪了。0这个数字的历史比其他数字短多了,很难描述啊。果然,也仅限于对数字0形状的描述。
大体梳理一下,小鱼对数字的概念,基本也是停留在字形、计算上,对于数字的数量概念,确实很少有和现实生活的链接。
本书作者一直强调数学并不仅仅是计算,并不是计算题,甚至不是应用题。数学不是题目,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在的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脱节,怪不得很多的孩子,视数学为洪水猛兽,找不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想起了每年学校组织的《数学与生活》征稿,南京的家长都知道吧?有多少是孩子自己的思考?有多少是大人完成的?有多少家长和孩子视这事为浪费时间、沉重的负担?
现在的学习压力,教育环境,使得大家容易把学习和生活割裂开。给孩子的印象是学习就是刷题,生活除了吃喝睡,就是玩。进而成了,坐书桌边学习才是学习,离开书桌都是浪费时间。家长恨不得孩子从早学到晚,心里才舒坦。我承认,我就是这种家长。
测试题不重要,别太看重结果,就算让孩子知道,一周有7天、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神奇的七色花、家门口台阶有七级、我们住7栋、妈妈生日17号等等,那是他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吗?还是家长的又一次知识灌输?
更应该深入思考和改变的,是我们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