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是一名叱咤业界,响当当的猎头,招聘做到她这个阶段和级别,已经远非成就二字可以概括,基本上可以称为克格勃了,通过跟你聊天加上简历之后,能够在很短时间内,确定你的工作风格,与目标企业是否匹配,企业写在JD之下的需求,她一摸一个准,很多时候,我都怀疑那公司是她开的。
有一次跟她聊起了工作,她跟我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规律,凡是那些追求确定性的人,职场路线发展的都比较中规中矩,平平没有起色,而这些人中间不乏天资出众的人,很多时候在候选人简历中,一打眼就会看见他,鹤立鸡群,但是沟通下来,却觉得不过尔尔。
很多人都有过被猎头找过的经历,但是最后合作愉快,顺利入职转正的其实比率并不高,好友说,这其中确定性的选择,会是很多人职业路径发生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想了想,忽然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当时告诉身边好友我恋爱了,要结婚了的时候大家莫不惊慌,几次扒拉着我问我是不是真的想明白了,是不是真的确定这个人了。我都笑笑,对啊,跟他在一起很开心,所以就这样了啊。那他的收入呢,他家庭情况呢?摇了摇头,并不了解。
我们都喜欢确定性,因为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有安全感,看得见的升职加薪、看的见得物质条件、看的见得回报,因为不安,所以我们希望身边有座堡垒,这个堡垒看得见摸得着,挡得了风遮得了雨。
可是同时我们也被这种期待所牵制,当遇到变动因素无法保证确定性的时候,我们就会迟疑,这个人要不要继续在一起,这份工作要不要换,这个任务要不要接,统统成为了徘徊的考量因素。
于是缺乏确定性就成为我们很多人将就的原因。《Round Up the Usual Subjects》的作者Robert Brault指出,「我们离目标渐行渐远,不是因为途中的障碍,而是我们看到了目标更低但更清晰的路径」。
你太渴望确定性,以至于你愿意将就更低的目标,因为通向真正目标的路径往往扑朔迷离。当要完成一个大目标时,往往知道为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做。通往目标的路遥远而朦胧。你要怎么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对此你毫无头绪。恐惧源于未知。为了逃避未知,大多数人宁愿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那个心动的人、放弃一份很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放弃很有挑战的一项自工作任务。
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很好的亲子教科书,未来专门写一篇推荐,里面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规范孩子的世界,对于孩子尤其是幼儿来说,他们的世界好与坏、形状、颜色、逻辑关系都处于一个中性的状态。因为作为大人来说这个世界是确定的、充满规则的,可是对于一个孩子,这个世界是流动的,不确定的充满可能性和变化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呵护他们的这种特质,不让自己的局限去缩小孩子的人生和经历。
回想起最近与小朋友的互动沟通,深以为然,现在这个九个月的小可爱知道定时听诗,喜欢看鱼,能够专注十几分钟以上,并且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积极的探索,最重要的是,他的不将就。不会因为不确定而选择退而求其次。
作为一个妈妈,内心充满喜悦,因为啊,这个不断触碰边缘,延展发现可能性的世界,真的是好玩儿极了。
放下内心对于确定的执着,这个世界真的蛮好玩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