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这四个字,最早是鲁迅先生提出来的。但是,它是有典故出处的,只不过经过历代先贤们的发扬,最终发展成儿童节。
“孩子”在古代,只用“子”字,就能完全代指了。所以“易子而食”这个词,就是孩子们最早的悲剧故事。鲁迅才提出“救救孩子”的口号。
“易子而食”典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史载楚使申舟聘齐,往返经过宋、郑而不递交国书,这其实是楚庄王为了攻宋、郑,而故意挑衅找借口。
宋公因为之前田猎失信,被楚国申舟处罚受辱,便宰了申舟,楚王假装火大,派大将子反围了宋国半年,致使商丘城缺柴少粮,百姓们只好忍痛将子女交换后用骨头当柴煮着吃。
然而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最早的典故。最早史载齐桓公时,易牙为御厨。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不知道人肉啥味。隔了几天,易牙就把儿子煮给桓公吃了,才有了“易(牙)子而食”。
后来,春秋末年时,孔子著写史书《春秋》时,知道这两件事后,觉得这简直有失人伦,便又整理了一部礼记,重新从不伤害孩子的角度出发,确立了人伦纲常。
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意见,将儒教尊为国教,孔子就成了元始教主。所有读书人都尊他为至圣先师。后来科举制越来越发达,孔子的地位越发尊贵,不伤害孩子的思想更根深蒂固。
到了唐末,全国开展了古文运动。唐朝就不说了,主力在宋朝,占了一多半,以欧阳修为首。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一看就知道,喝酒牛叉,所以宋朝古文惟他马首是瞻。
当他上了年纪之后,深深领悟到了以“救救孩子”为核心的孔夫子思想,然后听了孔夫子“...60耳顺、70从心所欲...”言论之后,觉得自己61岁也不算啥,就改名六一居士。
几百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大清亡国了。后来不久,步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运动后尘,鲁迅、胡适等一批先驱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正所谓师出有名,所以又把欧阳修等大神搬出来了。
但是宗旨都是救救孩子的孔夫子思想,因为欧阳修改号六一的历史。所以干脆,把每年六月一号改成救救孩子(儿童)的纪念日,于是有了六一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