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工作中的一点感悟,深深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孩子,感到一点遗憾。
作家苏童曾在《童年生活的利用》末尾,用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来总结他的写作心理:
一个作家写来写去,最后都会回到童年。
童年对一个人的终身成长到底有多大的重要性?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那些遥远、热烈、隐秘甚至微小的原初感知,此后将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最深刻的人生底色。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对真实世界的好奇探索后,他对生活的感受力才会更敏感、更细腻,对于生命、生活的理解才会更丰富、更深刻。
让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孩子,当今的孩子,好像越来越缺乏对真实社会和奇妙自然的认识了。
当翻开孩子们书写的诗篇后,我们可见的,除了和亲人师友之间的互动、成长过程的喜与忧外,孩子们对于自然的感知,已经变得千篇一律的乏味。认识的动物,只剩下蚂蚁、蜗牛和蜜蜂;提到植物,只能想起蒲公英、没有名目的小草和树叶。连在四季循环里感受到的风雨雷电,在他们笔下也变得相似,感受相似,表达相似,相似的浅显和缺乏趣味。
这样的局面,当然不能全怪我们的孩子。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让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遥远,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又怎能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真实和多样呢?
可是,一方面是孩子们没有机会去接触丰富而真实的自然环境,接触那些让人惊叹的世间万象。另一方面,却也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
工业时代精致便利的生活方式,已经让他们习惯将自己和真实世界隔绝起来。空闲时间,大家可能更愿意去探索一下哪种零食好吃,哪种网络游戏好玩,哪一本新追的漫画书好笑,哪一部新出的动画片好看……当我们将自己放逐在消费时代的便利中,更愿意在可视化的图片和影像里、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满足一切精神追求时,我们的大脑早已被这种工业化的精致生活方式所驯化。
感知能力、思维方式被驯化,长期脱离现实,我们又怎么会有兴趣去探索真实而粗粝的世界?当然我的本意,并非是要人们去拒绝科技和网络带来的生活便利,回归到历史上的一种原始和不便。
我只是想说,我们,我们的孩子或许也可以睁睁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眺望日升月落,去观察鸟兽虫鱼;舒展舒展身体,用手触一触树叶的纹路或石头的坚硬,用脚量一量泥土的厚重或积雪的深浅,等等,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精致而苍白的现代生活里。
那些关于真实世界的多样与丰富,关于渺小生命的威严与柔软,我们应该去学会努力认识。
北岛曾经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当我们对所处的世界没有真切的体验,我们又怎么会有充满细节的表达?无法描述、无法表达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对我们而言,其实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的头脑中,关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只剩下源自工业时代消费品和网络虚拟世界的部分时,我们的生活该是多么枯燥和乏味,会少却多少趣味?
谁曾在风雨欲来时感受过迎面空气的暴躁?谁曾在流金铄石时细数过树间蝉鸣的聒噪?谁曾在草木黄落时体会过叶落知秋的奇妙?谁曾在乍暖还寒时感知过草芽破土的力量?谁曾细心观察过一只蛇在灌木丛中爬行的快乐?谁曾认真见识过一只小猫到底会用什么步伐走过街道?
孩子们,如果可以,请去感受那些威严吧!感受那些与我们存在巨大差异的个体,拥抱真实而复杂的世界,努力做个在草丛中玩得脏兮兮但却快乐无比的孩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