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由于自己比较内敛不会说话所以很少在公共平台上公开的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害怕自己的观点实在是冰山一角不值得发表,但是这也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
说到读书,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甚至爱都爱不起来,每次看到朋友们侃侃而谈都不由地羡慕他清晰的逻辑以及尖锐的意见,今天参加读书会也是有这样的一个感悟。
对于平凡无庸的我来说,多看书是我认识社会汲取经验最快捷以及成本花费最低的一个方式,往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古人都常说书读百遍其益自现,许许多多祖辈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句话,是的没错,多读书一定会拓宽思维的宽度,但是难点又来了,因为20多年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我无法专注地去完成阅读这个过程,可能一本书看完后,根本没有办法总结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甚至自己也没有任何想法,都说带着问题去思考,但一旦我思想出走之后,就再没精力去阅读接下来的文字,甚至之前所看过的内容也像从没有在我生命中出现过一样,带着这样的一个情绪,我逐渐开车对于书籍产生了厌倦乏味甚至是反感。
后来我总结出了一个较适合我的原因:第一,我从来没有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看书需要特别特定以及安静的环境,没有办法做到一个喧闹环境真空化。
第二,太注重一个结果的呈现,比如刚开始信誓旦旦地给自己制定阅读的目标,一个星期看多少本说,但是由于习惯没养成根本看不进去,所以每次看完书为达自己的目标都是草草了事,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书是看完了,还看的挺多,但和没看几乎也没有什么差别,甚至还可以说这样的阅读简直是浪费时间。
第三,发呆的时间永远都比阅读的时间久照这样发展下去,即使以后做到了每天读一本书,也没有任何意义
第四,永远在给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找理由以及借口,比如说今天没有看看是因为太累心情不好所以明天补上,day by day,结果也可想而知。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我也给我自己制定一个方式方法,虽然不具备啥科学依据,但是这也是约束我最好的方式
㈠不爱带着思考阅读,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要求一次性将书本全部翻阅,每天给自己规定看一个章节或一个小片段节选,看完之后一定要写上自己的感想与感悟。虽然这样的阅读方式很慢,但是对于我这个抓不住重点的人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式,每个章节提炼出来几个观点,等将完整地看完全部书之后也不会是一个懵叉叉的状态,不知道作者表达什么,或不知道如何去总结我自己想表达的观点
㈡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前错误地认为每天逼迫自己看一本书,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节点看完这本书,这样来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但这个反作用大于我的初衷,越是这样用错误的方式逼迫自己养成的习惯,越会反感阅读的这一行为,也会养成一个更加糟糕的习惯—急躁。过于急于求成的完成一件事情,所以要正确看待自己不爱阅读的原因,我不爱的原因不是阅读速度慢,而是自己喜欢细嚼慢咽的去理解,所以我一旦加速阅读的速度,这种反作用会反噬我之前的努力,所以应该重新给自己制定任务,既然是理解的速度慢,那就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完成,那就每个章节都写出自己的想法去加速理解,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后,阅读的速度自然会提上来。虽然一本书花费的时间相比之前长了许多,但是这是有意义地阅读,这样的阅读才不会浇灭掉起初想要用阅读提升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