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文霞老师关于羞愧的微课,她提到疗愈羞愧的方法,让我想起李夏老师在微课中回答一位微友关于“笨嘴笨舌”的回答:
另外呢,我也想把这个问题反过来请你去思考一下,就是在那个当下,有可能是你紧张,所以呢,就是笨嘴笨舌了哈,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你可以自己去思考,你在那个当下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我们说呢,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去做出的一个选择,那在那个当下,你选择了,引号,笨嘴笨舌哈,但是你需要去看到你当时究竟是做了什么,或者想说什么,没说什么,那个观察是什么,我这里就引用你的话,那你选择了笨嘴笨舌,你尝试想要去满足什么需要呢,比如说安全?
当然啦,就是我们的一些选择,可能会受到我们以往的一些经验,或者跟别人打交道过程里边的一些习惯的影响,那你也可以去看一看,自己以前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验,类似的体验,所以让你自己呢,在后面跟领导或者跟权威,或其他人在打交道的过程里边,你会无意识的去选择了,让自己在对方的这个面前去选择了笨嘴笨舌呢?
当你真正的去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之后,你才能够从行为上去作出改变,才能够去带到有意识的层面,去看到,我怎么样做能够更符合我当下的那个需要。
回答就到这里。
当我们内心对自己或他人有评判的时候,首先,看见这个评判,觉察到这个评判。
然后,我们去接纳这个评判: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去做出的在当下对自己最好的一个选择。在那个当下,我们或者他人选择了导致我们得出这个评判的行为,是要尝试满足我们什么样的需要呢?
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想要满足的需要进行转化:我们相信满足需要的资源是丰富的,还有其他的什么方式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呢?
总结一下,疗愈三部曲就是:看见,接纳,转化!
应用到亲子互动中,我要面对最多的,就是弟弟在遭到我的拒绝时本能地哭泣反抗,我引导他在遭到我的拒绝时,如果他特别想要得到我的支持,那么,除了哭泣,还可以想其他的办法与我沟通,比如说平静地请求,或者他能想到更多的办法那就更好了!
昨天晚上洗完澡后我提议早点关灯睡觉,他意识到不能讲故事,在我关灯后大声哭着说要讲故事,很愤怒,很无助!我等他哭了有约一分钟后建议他:你很想讲故事,是吧?你通过哭泣,没能让我同意开灯讲故事,很愤怒,无助,是吗?或者,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告诉我你要讲故事啊?在我的建议下,他马上趴在枕头上擦干眼泪,坐起来平静地跟我说:“妈妈,我想讲故事!”
为了嘉许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行为,我很愉快地再次开灯,讲完故事,大家一起开心地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