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把导言部分看完,怀着激动和迷茫的情绪迫不及待为大家领读,摸着石头过河吧,没读好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也希望能和小伙伴们摸索出更合适的分享形式。接下来用文字的形式来整理下我的领读。
导言分为三个部分,在篇幅的最前面有一首诗,是里尔克的《啊,别分离》。
啊,别分离。亲密无间,与繁星相聚在天际。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
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并没有多的感受,现在再读能感受到共同体同行的小伙伴间、师生间,仿佛都是心与繁星的同聚。
在导言这一部分的阅读也让我理解老张之前说的——这本书里有很多典故可能会比较陌生。确实是这样,比如里面提到弗洛伊德的辨析才能、所罗门的明断智慧还有麦比乌斯圈我都不熟悉。我百度了弗洛伊德和所罗门,有了点大概的了解,还学习了一个新的成语——奉为圭臬。我想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或许和这些知识的接触会更远开始,当然,更多的收获还是在作者文字里表述的理念。
在导言的第一部分——“教学与自我”里面。我理解的主要是讲教师就是要去更好的认识自我,只有更好地认识了自我,才能更好的去教好学生。这里面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他谈到教学困境的三大原因:
第一,我们传授的学科像生命现象一样广泛而复杂,因此我们的学科知识总是残缺不全的,无论我们怎样的致力于读书和研究,也总是达不到教学中对掌握学科内容的要求;第二,我们教导的学生或许比生命现象更复杂更广泛,要想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学生,并及时而明智的回应他们的切身需求,无异与苛求我们担当望洋兴叹的一身二任:既要有弗洛伊德的辨析才能,又要有所罗门的明断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
教学无论好坏都来自内心深处,教学亦是反应教师心灵的镜子。我们心甘情愿去照镜子,并敢于直视镜子里面的模样,就获得了认识“自我”的机会。所以教师只有更好的认识“自我”,才能更好的去教好学生。
导言第二个部分讲的是——“心内与心外”。教学是不止要注重自己的内心,还要由内向外的延伸。
教与学对我们个体与集体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去拓展教育学的能力,势必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深深陷入让我们不知所措或无能为力的困境和冲突之中。
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不知所措”这个词让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尤其是在前几年,我看到周围的大学同学在教师行业里不断的在学习在进步,但我仿佛与外界是隔绝的,觉得我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现在我主动迈出这一步,这个学习的过程让我内心得到丰富也有了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我们最常问的是关于“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教什么学科? 讨论再深入一些的话,我们会问关于“怎样”的问题——优质教学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 偶尔,我们还会再进一步问关于为何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要取得什么结果? 但是却很少有人问关于“是谁”的问题——谁应该是那个教学中的自我?我的自我品质是如何成型的或变形的——即我是如何与我的学生、我的学科、我的同事、我的世界建立相互联系的?教育体制怎样才能支持和深化可以带来优质教学的自我?
作者强调第四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部分让我联想到《我们为什么做教师?》。去探寻自己做教师的初衷,以及我们在处理关系的建立和连接的思考、反思。
虽然本书以教师的内心世界作为立论的基础,但也由内向外的延伸到教与学所需的各具形态的共同体。向内追求和善的心灵会变成向外追求和睦的关系:我们自己的心灵舒适自在,与人交往就会亲密无间。
这一部分内容已经不只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连接,还有更多的是我们通过自己自身的“舒适自在”的状态和周围所有建立连接的人的相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果学校不能支持教师的内心世界,岂能教育学生?学校的教育就是要指引学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如果学校不去鼓励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岂能不辱使命?
在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想到了老张,觉得他和作者的语气和思考的方式都很相似。作为校领导之一,也一直在关注教师的内心景观,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而努力。
导言的第三部分——”曲径乃通幽”。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作者讲到了他的信念——”无论在哪一个教育层次,教师的自我状态都是关键。”也提到了他在本书里面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谁是那个教育中的教学中的自我?”。不改初衷,一以贯之的追问关于“是谁”的问题,寻找教育改革中那条人迹罕至的小径。在探索这条小径的路上,我们以后来者的身份加入了这个行列。
只要我们个人或群体是在开诚布公地解答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更加真诚的为学生服务,更加意气风发的联合诸位同仁共同奋斗,促使教育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心机。
也希望为我们的学校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