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病不可避免,父母容易想得比较严重。跟医生交流孩子的疾病,这是前提。
一.孩子生病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是坏事,促进机体机能的提高。
怎么去对待?折中处理。
二. 孩子生病后家长最希望什么
1. 如何向医生提供病史
①.疾病过程的回顾。
a.发现疾病的时间,不是孩子疾病起始时间。不要自己推理。推理很难准确,按照实际情况说明。不要自己发挥。
b. 家庭类似情况。
c.孩子主要的疾病表现。引起你重视的起因。
d. 疾病变化的趋势。
②简单明了的记录,数字化记录。
测体温。腋下水银不太安全,应采用腋下电子测量。耳温测量快速,测量头完全插入外耳道,再开开关,环境干扰大。腹泻,手机拍照。打鼾,手机录音。夜里翻滚,段视频记录。
③症状变化过程,时序性叙述。
数字化记录,准确性提高,看诊效率提高,相对延长就诊时间。药物干预的情况,记不住,用手机拍照。药不以好坏区分,按是否适合区分。
④叙述情况实事求是,不夸大情况。
⑤一般状况的变化。辨别轻中重的情况。
2. 医生要做什么?
☞询问病情。
☞查体和化验。孩子状况有关的检查。
☞根据结果诊断,给出治疗方案。药物的数 量不重要,什么时候复诊。因为病情还会 变化。
3. 如何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
最佳治疗:治得快,未必最好
适宜治疗:恰如其分的推荐方案。
全身治疗:输液,吃药,注射……
局部治疗:雾化,外用药物
优选局部治疗,静脉输液要减少。
副作用?注意事项?正确理解新药。弥补老药的不足。不要一味追新。了解药的目的。退烧药的作用暂时减缓发热情况。症状的变化。一般状况的综合评估。家长是否遵循治疗方案。是否相信这家医院或医生。依从性大部分在于家长。抗生素过敏。孩子强烈依从性出现巨大变化。疗效的有效性。
三. 如何关注愈后
恢复期好转程度,逐渐转好。用药多对肝肾功能有影响。
四. 营养与疾病治疗
营养支持,疾病好的快。
提问环节:
1.感冒发烧扎手指血
血常规检查,意义越来越小。前提,疾病出现24h以后。贫血检查抽静脉血。局部分泌液检查。
2. 咳嗽
咳嗽的时机,或是在在某些环境中,什么情况用什么药,咳嗽只是症状,需要找到原因。肺炎会引起咳嗽症状。反复咳嗽是不是与过敏有关。
3. 发热:
物理治疗--多饮水和液体,排尿带走热量。温水擦身泡澡。38.5以上需吃退烧药。吃药到起作用需要时间。不到38.5,不需要退烧药,也不需要多吃几次巩固,起不到预防发热的作用。
4. 鼻炎:
鼻炎打喷嚏流鼻涕,尤其是稀鼻涕,浓鼻涕有可能是鼻窦炎。家长喜欢清理鼻腔,超出正常范围,容易破坏鼻粘膜。粘膜肿胀还是分泌物多?鼻子的护理太人为化处理。
5. 疫苗:
接种本上的疫苗无论一类还是二类,均需注射,没有重要与否,是否该接种区分。进口疫苗是弥补国内疫苗的不足。接种本上没有的疫苗绝对不要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