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2021年的第44本书《安乐死现场》。作者 日本 宫下洋一。作者宫下洋一,18岁高中毕业后,既去美国上大学,后又在西班牙读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了欧洲,主要职业是一名体育,文娱的自由撰稿人兼记者,在欧洲的25年中,精通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安乐死现场》是一个偶然机会,让他萌发写这本书,历时2年,采访了很多当事人,2017年发表时,书中很多患者已经通过安乐死离开人世,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大夫,当事人的亲人,朋友,对于安乐死的看法等等,书中也有很多当事人的照片,这本书实际是一本纪实报道。安乐死或者有一些国家叫协助自杀或者叫尊严死。目前世界上安乐死仅在荷兰,比利时,瑞士,卢森堡,加拿大和美国的五个洲(俄勒冈州,加州,华盛顿洲等)通过了《安乐死法案》,这几个国家基本的安乐死申请条件有共同的几条:1、难以忍受的病痛。2、没有治愈希望。3、患者能够明确表达意愿。4、没有患者期待的治疗手段。当然各国审查安乐死患者还有各国的不同要求,比如瑞士,安乐死是非法的,但协助患者自杀并不违法,也就是说大夫不能亲自给患者喝药或者注射致死药物,而是由患者自行进行喝药或者注射点滴,当然大夫可以协助患者配好药物,插好点滴。但是最后的实施必须患者自己亲自进行,即使你有障碍,也不能由大夫或者你的亲人帮助,而且这个过程必须录像,做为患者死后交给警察局的证物。目前好像只有瑞士接受外国患者的安乐死申请。有一部法国电影《弥留之春》描写母子关系,最后母亲得知自己是癌症晚期,就是去瑞士进行的安乐死,电影的镜头基本涵盖了书中的安乐死现场,非常宁静,一般就在自己家中或者是指定的一个非常优美,宁静的小别墅或者小住宅中进行,电影的平静另我不敢相信,只有儿子陪着母亲,母亲自己喝下大夫配好的药,跟儿子说“我爱你儿子,再见”就静静睡着了。儿子也平静。我一直以为是电影的虚构,结果看完书后,基本知道就是这样的情景,当然也有让所有亲人都聚在一起,开一个party,然后最后的时刻,跟自己的每一个在场的亲人拥抱告别,然后在亲人围绕之下,静静离开人世。西方人很多人生最后的时刻都会选择在家中告别这个世界,而相反中国的文化却认为不吉利,尤其像安乐死或者协助自杀,我们可能觉得更不吉利。中西方文化对于死真的有很大差距,我记得在欧洲的一些小城镇中,墓地就在镇中心或者旁边,而且我还挺喜欢逛西方人的墓地,可是我们却非常忌讳墓地,骨灰盒等。安乐死,在欧洲也就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通过,而大部分国家是不允许的,因为救死扶伤一直是行医的最高宗旨,而现在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也无法说得通,更不要说安乐死会产生的犯罪或者大夫对病人的懈怠等等。当然在亚洲或者更难执行的是,是文化的不同,欧洲人更加强调是个体的权益,而我们亚洲人可能跟多强调是集体,你的生命并不属于你个人,它也属于你的子女,你的配偶,你的朋友,属于集体,属于国家,所以每个人的个人意愿,并不能完全自己决定,它还要包括家人,亲人,朋友等集体理解。当然从个人的角度,我是支持安乐死的,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出生,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权利控制我们的死亡,也许当我们知道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死亡时,也许我们会活得更坦然,更平静而且甚至更从容接受我们的疾病。恰恰正是因为我们无法预判自己的死亡,我们有时候才会变得更焦虑,更恐惧,因为有太多案例,让人生不如死。巴金老爷子人生最后的10年是在医院度过,他曾说,长寿对他来说是一种诅咒。
读《安乐死现场》有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关于安乐死的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 》, 在英国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
- 今天青石的票圈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张艺谋的新片终于定档了。 一张满溢着水墨风的海报一次次的出现在票圈里,也就是老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