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到底算是一种精神行为还是物质行为呢?我想,读书恐怕是这世界上“投入产出比”最小的行为了。认为读书可以拥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人,应该也有相同的结论,在他们的意义上,读书可能仅仅是一种物质行为。但我认为读书的“划算”,在于一本好书,可以让你与那些伟大的人物、非凡的思想、深沉的感悟相遇、对话、乃至相知,不管他们存在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你通过阅读,与他们建立了平等的沟通关系,获得灵魂的升华和心智的启迪,这与你在阅读这本书上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简直不成比例。因此,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一种精神行为。因此,有人视读书为工具,有人爱读书为本分。
2
我最初接触书籍,大概是在咿呀学语时,这要感谢我的母亲,在我有自主选择书籍的能力之前,都是她给我买各种读物。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母亲还用牛奶瓶的纸瓶盖,制作成识字识图卡片,供我玩耍。最令母亲高兴的是,她把几十本书背面朝上摆放在床上,只要她说出书名,刚刚会爬的我便可以准确地从中找出那一本。这也许算是一种早教,让我对书有了一种天然的兴趣。
上学以后,对于书的体验便深刻了许多。小学的时候,酷爱读童话书,那时候老街上仅有的几家书店的童话书,我都买了回来,每本都读好几遍,故事都烂熟于心。下课的时候便给小伙伴们讲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心中很是得意。在兴趣和那几分得意的驱使下,我便更爱读书,搜罗各种没读过的中外故事读本。
在此后漫长的求学岁月里,我读了很多与学习“无关”的书,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愿意与书为伴,在童话的森林里穿梭、在未知的世界遨游、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一个人物,突然就成为自己崇拜的对象,他的故事突然就成为自己将来想要过的生活。
3
读过书、爱读书的人都有一样的体会,在十几岁的年龄,在一个人性格、价值观、精神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本书对一个年轻人的影响无法估量。在那个时候,智力、情感都亟需塑造和充盈,如果读过一些好书,便会得到长久而潜在的精神指引。
可能因为读了太多与考试无关的书,我的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只有作文非常突出,周记经常被当做范文在各班的语文课上被老师朗读,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小文,获了几次级别不低的奖项。但阅读在那时之于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在学业压力巨大的中学时期,我时常能从书中获得自由的空气和开阔的视野,即使在唯高考至上的高中时期,我成绩虽平庸,但心中始终认为有文化的人不仅仅是指上过学、成绩好,而是要真正读过书,会思考的那种人。
4
图书馆,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在我心中倍感神圣。与图书馆最早的邂逅,是小学二年级,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充满纸墨味道的地方。这是家乡小城唯一的图书馆,是一位叫胡星元的爱国港商捐资修建的,命名为“星元图书楼”。同学的妈妈是里面的工作人员,我便有了一次参观的机会。林立的书架、琳琅的书籍,旧书的纸香,成为我记忆中一直抹不去的印记。那时就时常渴望置身其中,真喜欢那份肃静与亲切。
上了大学,便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我时常对学生说,大学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就是图书馆,你更多的课余时间应该在图书馆里度过,什么书都可以看。
大学是一个阅读的黄金期,大学里的阅读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在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发掘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进而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学习,使自己在知识和思考力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读的书越多,你便会更加体会到阅读的神奇魅力,它不仅仅带来知识的提升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是在一次次精神的交流中重塑我们的灵魂。遗憾的我们现在更多的时间被电脑和网络占据,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如此庞杂但缺乏积淀,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5
常常有学生问我,各种困惑如何排解?我说,多看看书吧,答案在里面,快乐也在里面。
有人说,大学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生活质量的基础,那么学生时代的阅读呢?恐怕也会奠定我们一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基础。如果能在学生时代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必将受益终身。
当拥有一本好书,那种相见恨晚的心有灵犀、或者智慧之光的恰当指引、甚至观点相左的内心激辩,都令人倍感充实与满足。在阅读与思考中,我们会逐渐拥有关注人类历史与发展的情怀、逐渐拥有安抚自己内心的能力、逐渐形成宽容、笃定的处事方式,逐渐参与到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当中,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担当的文化人。
6
一个人一生若能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便是遇到了最长情的灵魂伴侣;一个人若能把阅读当做习惯寻常,便拥有了令人艳羡的智慧力量。阅读,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认为自己本就是一个读书太少的人,如何敢妄谈读书?只是对书有着独特的钟爱,对阅读行为有着虔诚的敬意。我想把自己有限的阅读体验与同样喜爱阅读的人分享,说不定又会产生某些令人欣喜的共鸣。
我喜欢阅读,也喜欢爱阅读的人。
三月,让我们沐浴春光,邂逅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