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一书是前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员工芭芭拉明托所写,被麦肯锡当作员工培训的标准教材,在市场上也畅销多年,在业界可谓大名鼎鼎。如果你的工作和写作、展示、演讲有关,想必你早就已经听说过它。
我阅读本书,是带有很强的驱动力和明确的目的的。我长期困扰于自己的写作水平低下,思想想去,觉得根因是思维混乱,翻开此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的。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困扰,不妨和我一道看看此书。(此事的前因后果可参看《我用金字塔原理改进了写作技巧》一文。)
那么,我在书中学到什么东西,对写作有什么帮助,又能否最终治愈我的思维混乱呢?
请继续往下看。
大概括
整本书可以一张图概括,如下。
概括说来,金字塔原理就是一种逻辑思路和表达方式,它可以用上图来呈现。传说只要融会贯通此法,文章符合上图层次,便可做到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作者写得畅快,读者看得明白。
使用金字塔结构的必要性
书中所说:只有金字塔结构才能迎合人脑的思维特征,所以一篇文章只有符合这种结构,才会收到读者欢迎。为什么呢?因为人脑有两个特征:
1. 一次记忆不能超过7个项目。若超过,人脑就会觉得负担很重。想想你之前看过的糟糕小说,一下次出场十几个人物,哗啦哗啦逐个介绍,你能记得谁是谁?这样的方法是不是让人讨厌?若使用金字塔原理,通过分组、归纳,在金字塔里提升一个层次,那么就可以减少项目,让人容易接受。比如在介绍人物时,把张三李四都归纳为“某某公司的高层”,刀疤黄和独眼李都是“强盗集团”,那么读者就会清晰得多。
2. 人脑会自动思索各种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思索无果,就会觉得困惑烦躁。这是说如果作者单单罗列或者表述信息,而不陈述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读者就会如不胜其烦、不想在读。
恰好,金字塔原理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金字塔的结构
使用金字塔结构写文章,具体来说就是按照以下方法构思和行文:
1.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条理清晰的文章应当具有金字塔结构,并且不断“自上而下”地向读者传递信息。“自上而下”是一个“疑问/回答式”对话过程,金字塔里每一个方框就是一个“思想”(观点),作者传达了这个观点,读者就会产生疑问,作者就使用下一个层次的观点回答读者的疑问,直至读者不会提出任何疑问为止。这时,作者就可以离开金字塔结构的第一个分支,返回至关键层,继续回答金字塔顶端的中心思想所引发的疑问。
2.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思考时,思维从底部的层次开始,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然后把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完成整篇文章。具体说来又有三小点。
2.1 文章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思想的总结。
2.2 每组中的思想(观点)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2.3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逻辑顺序其实就只有两种:演绎法和归纳法。
3. 写序言的公式。序言有个标准的公式:背景-冲突-疑问-解答。可以说几乎所有序言都可以按照这个公式去写。
总的来说,金字塔原理把构思文章变成了一个“画框框->填框框”的填空过程,做完填空题,文章便构思完毕,按照以上三点方法写出来,便完成了一篇文章。
一个重要的观点
书中有个对我触动很大的观点:化演绎为归纳。
演绎就是从前提出发,步步推理,直到结论;归纳就是先摆结论,再解释为什么。两种方法看似差别很大,其实可以转化。方法如下。
下图是一个演绎结构:
可以化为归纳结构:
这是个很妙的方法,原来还真的可以转换的啊!作者在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子很长,我就不摘抄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按照以上图示,转换思维,就可以做到这个转换。
我读到这里曾经拍了一下大腿。用演绎法,逻辑上没问题,但如果文章很长的话,读者读到结论处,就会忘了开始的“问题”,阅读体验就会糟糕。如果提出问题,勾起了读者疑问,马上就回答他,读者就爽多了。
以身举例
我使用以上学到的知识,改进我的一篇文章——《点亮你的逻辑之光》。
这篇文章本来就是演绎结构的,步步递进,但没有做到环环相扣,牛越吹越大,最后散掉了。让人有突兀和论据不足之感。
读完《金字塔原理之后》,我使用金字塔重新组织文章结构。
按照以上结构,我重写该文,得到了——《由海盗分金想到的几个道理》。改完之后,至少我瞧上去顺眼多了。
经过这次的折腾,我最直观的感受是:金字塔原理为我打开了组织文章的新思路。
我之前做文章大纲,大多使用“瀑布模型”,靠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组织成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当灵感来了的时候,能够一气呵成;坏处就是当文气断了的时候,结构就很松散,甚至有点混乱,让读者看得很吃力。
改写完后,虽不敢说已经解决了思维混乱的问题,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找到了以后改进的方向。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感觉,我究竟是有所进步?是原地踏步?还是反而退步?大家可以亲自看看,自行分辨。
写在最后
我读《金字塔原理》,只关注对写作有帮助的部分,其实本书还有很多知识是值得一学的。比如具体如何做演绎和归纳,如何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如何做条理分明的演示等等。如果你想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本书也不容错过。
另一方面,本书的语言不是很流畅,术语突兀,读起来有点费劲,让人有点遗憾。我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书就是如此。与之相反的是,本书译者写的“中文版序”却极为逻辑分明,通晓明白,是本书内容的高度凝练,显示了高超的语言水平。如果你迷失在正文之中,不得要领,建议回头翻翻这篇中文版序。
总的来说,我还是推荐此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