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之热论,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解释:
外感引起的热病,都是因为伤于寒,因此所谓的南方无伤寒,并不成立,因为在南方一样会伤于寒。
伤寒一候(六天),足太阳膀胱经先感受到,因此会头顶痛,腰部脊柱强硬。
伤寒二候,寒气足阳明胃经,所以身热目痛而且鼻子干,睡眠不好。
伤寒三候,进入足少阳胆经,因此胸胁痛而且耳聋
三阳受病,都可以用汗解,这就为伤寒杂病论汗解提供了理论依据。
伤寒四候就会进入足太阴脾经,因此腹部涨满而口干。
伤寒五候进入足少阴肾经,因此口干舌燥而口渴
伤寒六候进入足厥阴肝经,因此烦满而睾丸向上缩。
等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全部生病,五脏不通,就死了。当然实际上每个人免疫力各有不同,在每条经络上停留时间各有不同,这个只是代表一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