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唯诺讨好而是独立自信 —— 如何培养受欢迎的孩子?

本文于2018.07.28首发于简书,引用观点均已标明出处

培养受欢迎的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成年人。

01. 受欢迎,绝不等于一味讨好

受欢迎(Popular)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甚至是带有一些贬义的。类似“八面玲珑”或是“左右逢源”这样形容人脉宽广的形容词也并不能轻易用来形容一个传统观念中“好”人。

但随着全球文化的趋美性愈发明显,内敛憨厚的“老好人”在现今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面临非常大竞争劣势,我们不得不开始仔细考虑,如何得体大方的展现自己,学会与各类人群融洽相处,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从而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

相信太多的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因为不具备“受欢迎”的能力而吃到的苦头,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付出巨大的“试错”代价。如果能尽早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相关的能力,那么他们将毫不费力的享受到前辈试错的经验红利,少走弯路,帮助他们更顺畅的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提到“受欢迎力”(Popularity)可能不得不先稍微说一下讨好型人格。许多成年人在孩童时期因为各类原因(也许是来自家庭的压力,也许是来自同辈的压力)而形成了一种“害怕表达自我”,“习惯性表示抱歉”,“一味迎合他人不懂如何拒绝”以及“缺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的病态的失去自我的性格。

作家蒋方舟在2018年初《奇葩大会》中有关自己“讨好型”人格的自我剖析

蒋方舟在分享中说,自己从小被“天才作家”的光环束缚住,她始终害怕自己无法达到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生活与工作环境中也往往被比自己年长的人围绕,久而久之形成的“讨好型”人格,遇到问题和矛盾始终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不敢拒绝别人,总是一味的道歉,找不到自我的基本立足点。

蒋方舟这个例子相对较为极端,类似这样天才儿童的成长环境并不常见。但是普通人的成长环境其实也不乏长辈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家庭环境过于严肃缺乏情感沟通,家长习惯于使用权威来操控孩子的生活;或者来自同辈的压力(peer pressure):相似年龄相似阶层相同圈子的人取得的成绩,正在做的事情,也许会与孩子自己的价值观并不完全吻合,但是由于“从众心理”或者仅仅是害怕因为特立独行被孤立,孩子无奈做出的妥协,都有可能使孩子失去对于自我的基本认识,变得唯唯诺诺,没有自信。

而实际上真正所谓“受欢迎”的孩子或者成人,最重要的特质其实是独立自信。就像昆虫的趋光性一样,人类其实本能的也会希望靠近会发光发热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人。没有人会想要与一个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的人长期相处。

我个人的体验,人与人的交往相处的现场很像一个能量流动的场,如果对方是个正能量较多的人,我就会感觉到这个场的能量值随着双方的交流而逐渐变强,自己也会因为收到正面积极的能量反馈而感到充满勇气和对生活的信心;反之如果对方是个经常消极看待事物,遇事常常喜欢首先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的人,能量场就好像变成一个黑洞一般,源源不断的吸收我这边的正能量,会让我明显的感到虚弱和沮丧。

动植物的本能一定都是趋利避害,总是向着能让自己远离痛苦,接近快乐的方向靠拢的。所以,成为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底限原则,成为自信,独立的人,才有可能在自己感到幸福的同时,成为人群中的“小太阳”,吸引到更多正能量的伙伴。

02.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

心理学上对人格的宽泛定义是: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personality)这个词是外来语。它的本义,就是“个人性”或者“私人性”。人格本来就是独立的,否定人格的独立性,就是否定人格本身。
—— 易中天 《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

我查阅了许多文献书籍,众家的探讨性文章,没有能够找到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承认的有关独立人格的权威定义。所以我以美国瑞利溪咨询CEO,两个孩子妈妈康妮的得到精品课如何培养受欢迎的孩子》中有关独立人格的阐释为基础,结合这些众家之言,大致把培养孩子的受欢迎力分成三个侧重点

A. 引导帮助孩子觉知自我;
B. 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聆听以及深入对话的能力;
C. 教会孩子处理负面情绪

A. 孩子的自我觉知:每个父母都要在呵护放手之间找平衡

我有超过两位女性朋友活成了传说的“女汉子”的模样,事事亲力亲为,从不愿意麻烦别人,生活工作安排的妥妥帖帖,大到房屋装修小到手机番羽墙上外网,全部都可以一个人搞定;自己虽还没成立小家,却已经早早的负担起自己父母的照顾责任,理财保险样样帮父母计划维护。

平日与她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像她们这样性格独立的女性的成长过程有一个非常大的共性,那就是父母从小就相信她们有独立做事的能力,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在我的这几位朋友的故事里通常是从小学开始)就把她们都当作家庭里有“工作”能力的一份子,很自然的去让她们承担家庭中的必要工作,比如做饭,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洗衣服,整理内务,也让她们参与家庭的财务决策。

相反,包括我在内的众多的独生子女,从小都被过度呵护,生活能力匮乏,不清楚最基本的家庭理财方法,从学校走出来之前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自己做出人生的决策,因为前面20多年的学生身份,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父母包办,大多数的父母也并不知道要去引导孩子开拓眼界,辅助孩子为自己的未来作出决策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
—— 德国精神分析家 Erik Erikson 《童年期与社会》

早在上个世纪中叶的精神分析师们就已经在关注早期家庭教养环境对于孩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了。过度的保护和代替孩童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会损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确定,更不用说去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了。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自我觉知非常重要,在陪伴孩子以及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当然是在充分了解孩子能力的前提下,给予孩子与孩子能力相适应的“放权”,鼓励他们去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孩子去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得到自己能够为之负责的决定。

就拿我家闺女Hannah来举个栗子。她目前才刚刚满20个月,也就是不到两岁,刚刚进入语言的爆发期,只能够通过非常简单的词汇组合加上表情手势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最近有一次带Hannah出门玩,她非要带上巧虎的颜色宝宝和一只小号的毛绒小熊一起出去。我知道她坐在推车里其实经常会一走神就把手里的玩具丢掉,所以之前就规定每次出门只能带一个玩具。已经快要出门了,她两只手死死的攥住两个玩具不肯松手。

于是我就问她:宝贝,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两个玩具啊?
Hannah:带!(一边摇一摇手里的玩具)
我:妈妈知道你特别想把这两个玩具都带出去玩,但是你记不记得,上次你拿着两个小球出门的时候,回两个小球都找不到了呢。你是不是很伤心?
Hannah:是!哭~ (一边还假装做出哭的样子和声音)
我:对啊,你上次都伤心的哭了。那如果你手上这两个玩具也丢了,你是不是也会很伤心呢?
Hannah:嗯~
我:那宝宝选择一个玩具带出去玩好不好?这样呢,你就集中精力保护这一个玩具就可以了呢。是不是很好?
Hannah:(看着我想了一会儿)好~
之后就选择带着颜色宝宝出门,把小熊交给了我。

因为Hannah还太小,还不能理解太复杂的逻辑,所以我都是尽量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单一的意思,然后引导的问句也尽量用是或否为答案的一般疑问句。这样慢慢的引导她联想到这件事情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再帮助她做出更为符合实际的选择。从这件事之后,Hannah出门之前虽然有时还是会想要多带玩具,但是我只要提到这次关于为什么只能带一个玩具的对话,她似乎就能够很容易的被说服。

B. 社交的关键在于深入沟通:无论内向还是外向,社交活动都必不可少

这个世界是外向者占绝对人数优势的世界。较为内向型性格的人约只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向者在社交活动中相对感到不舒服,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会感到吃力。因为这时一个由占人口数量绝对优势的外向者建立的,更适应外向者生存的世界啊。

但是呢,事实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外向和内向性格,内向型和外向型其实相当于一条参数不断变化的坐标轴的两端,每个人都在这条轴上,但是不可能有人恰好落在端点上。也就是,只有“较为”内向和“较为”外向的人。

没有人是绝对的*外向型性格*或者*内向型性格*,每个人都能在这条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点

每个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大致看出孩子到底是倾向于外向还是内向。

对于较为内向的孩子,ta不善于在众多观众面前表达自己,也不知道如何主动与陌生的同龄人交朋友。这时候如果家长一味的强硬,将孩子硬生生的推向ta不喜欢的场合,例如逼着孩子在亲友面前表现才艺,孩子不但不能得到锻炼提高,反而可能会因为这样令ta羞耻的经历,而越来越害怕公众场合,而且这样的消极体验会让ta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事情。

这里,帮助较为内向的孩子提高社交主动性,家长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就是为孩子创造较为舒缓放松的社交场景。例如,家长可以邀请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来家里做客。对于内向孩子,社交对象通常别超过两三个。内向者更适合一对一的沟通,过多线程的沟通往往缺乏深度,会令内向者感到没有安全感,且多人沟通场景因为可能话题众多而留给内向者思考的时间太少,使得沟通压力变大,从而使内向者的社交积极性降低。

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的场景,对内向型孩子的社交倾向性非常友好。大家像亲人一样其乐融融的聊天,游戏。孩子们可以在一起玩桌游,这时候家长最好能够主动积极的引导孩子们进行互动性强的游戏,比如找一个主题,请所有的小朋友画一个ta最喜欢做的事情,画完之后,互相通过画作来猜测讨论这件事情。这样小朋友们一般就能够打开话匣子,不熟悉的孩子之间,也能过轻易的找到话题。

而对于较为外向的孩子,家长更加需要注意的就不是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了,而是帮助他们懂得分寸,明确人与人相处的边界,学会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之后再帮助他们学习与人深入交流的“话术”(例如尽量使用特殊疑问句来提问,尽量不要仅仅用yes or no来回答别人的提问),协助他们建立深入沟通的能力。

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到2岁半才开始减弱,一直到孩子8岁,他才能真正内化礼貌和规则的重要性。
—— 得到专栏《Dr. 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要让孩子去了解社会生活的规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到了一定年龄(较为主流的科学研究说法是两岁半以上)的孩子,可能才会开始能够建立有关社会文化所规定的基本行为准则的概念。让两岁以下的孩子安静的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显然是不符合他们的生理特性的。

家长对于性格活泼好动的外向型宝宝,一方面是需要安排合适的活动让他们能够顺利的挥洒自己的精力,例如越是好动的宝宝越需要多安排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游泳,团体的运动也能够满足外向型孩子在群体社交中感到舒适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要更严格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孩子的观察能力都非常强,如果ta每天都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吃饭的时候各玩各的手机,那么你再想让ta不看动画片安静的吃饭的时候,所有的语言都会非常苍白。

只有当内向孩子懂得如何发挥自己善于深入沟通的性格优势来触发社交行为,外向孩子明白在不同类型的社交环境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成年之后才更有可能成长为自信阳光,有自我意识的“小太阳”。

C. 将负面情绪的出口仪式化

相信所有家长都遇到过情绪失控的孩子。面对愤怒不满号啕大哭满地打滚的孩子,一部分家长为了安抚,可能会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但更多的家长现在已经知道,一味的妥协只会让孩子愈演愈烈,每次都用睡地打滚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们采取了硬碰硬的“战略”:你哭,我就不管你,“冷酷”的转身走掉,等待孩子自己站起来收拾好心情。

可能这样的做法在短期内确实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孩子不哭不闹了,“乖”了。但是很多家长想不到的是,这样“冷酷”的对待会对无论多大年龄的孩子都是个极大的伤害。ta们的安全感,对家长的依恋,都会被有力的破坏。甚至有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家研究报告,许多少年犯人,尤其是杀人或杀害多人的少年,往往都在其童年时代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共情和情感关注,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久而久之造成了心理扭曲,错觉除了自己之外,别人都没有感觉,杀人对他们来说变得像收割麦子一样激不起任何同情心。

当然,造成这样严重的心理扭曲一定不是单纯的某个教养环节出问题就能解释的。举出这样的例子,是想让各位做家长的,认真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真的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有情感有理智的人,而非自己的附属品。

帮助孩子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方法多种多样,我在这里稍微罗列几个供各位参考使用。

如果在公共场合孩子因为想要某个玩具不得而突然情绪崩溃,这时候最好的处理办法是立即带孩子离开现场,将孩子带到车上或者带回家,也就是带至一个能让孩子有安全感的空间,陪伴着孩子温柔的劝导孩子,等待孩子情绪平复下来之后,再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认识到,家里已经有许多类似的玩具,或者告诉孩子,出门只能买一个玩具,让ta自己去做选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安全的环境里,尽量温柔的陪伴孩子平复心情,之后再摆事实讲道理,千万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支持。

如果孩子是因为与别的孩子争抢玩具不得而伤心气愤,也是先想办法安抚过于激动的情绪,比如转移孩子的一下注意力,如果是在家里可以把孩子领到属于ta的“平静角”,教ta大口气吹动小风车或者小喇叭,帮ta准备“平静瓶”,陪着孩子一起看彩色碎片在水里慢慢下沉,想象自己情绪也缓缓平复。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想办法去解决矛盾,比如可以与小朋友交换玩具,或者教孩子们用分工协作的方法去玩玩具。


我帮Hannah做的平静瓶,胶水和水1:1加上喜欢的彩片就可以啦

通过类似这样的充足的温柔陪伴+理性的引导解决程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学会如何自己处理负面情绪,而不是一旦遇到失败就失去最基本的理性,从而帮助他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成为高情商的独立成年人。

3. 从什么时候开始?当然是越早越好!

脑发育就是神经元发育并形成精细交流系统的过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

太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低估了孩子的吸收能力,低估了无条件的爱和有意识的教养在孩子还不会自我表达时就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一项研究追踪了一个大样本的儿童,这些儿童在0-3岁半之间经历了一次转变:他们从极度缺乏刺激的罗马尼亚孤儿院转而被英国的家庭收养。(O'Connor et al., 2000; Rutter et al., 1998, 2004)

在半岁之前从罗马尼亚孤儿院赚到英国家庭收养的儿童与很早就被收养的儿童适应的一样好,表明她们已经从极端的早期剥夺中恢复过来;半岁之后被收养的罗马尼亚儿童,在福利院待的时间越长,认知迟缓越严重。两岁之后被收养的儿童发育明显受到了影响,其中30%的人智力测验得分低于80.

为人父母,又身处这样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能够“不费力赢很大”。父母多努力一些,多学习一些,有意识的控制自己育儿的方式方法,可能就会让孩子们成长为性格健全,人格独立,自信阳光,能够轻松与人相处融洽的合格的社会人。

即使不是“学霸”,也可以发光发热,热情积极,成为可爱又幸福的人。

PS: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放轻松,你对孩子来说可能没那么重要,从一个比较违反常理的角度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力。这篇文章里面的研究案例其实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案例中的孩子们(包括猩猩宝宝)的成长环境,主要教养人的素质以及与研究对象的相处模式,尤其是半岁之前的主要教养人素质没有作为主要变量来考虑。

参考文献

O'Connor, T.G., Rutter, M., Beckett, C., Keaveney, L., Dreppner, J. M., & the English and Romanian Adoptees Study Team. (2000). The effects of global severe privation on cognitive competence: Extension and longitudinal follow-up. Child Development, 71, 376-390

Rutter, M., & the English and Romanian Adoptees Study Team. (1998). Developmental catch-up, and deficit, following adoption after severe global early privat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9, 465-476

Rutter, M., O'Connor, T. G., and the English and Romanian Adoptees Study Team. (2004). Are there biological programming effects fo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Romanian adopte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 81-9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