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原理 视觉思维

3.视觉思维

3.1 格式塔理论与视知觉形式分析 

3.1.1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对物体的知觉是感觉元素的组合的观点,主张知觉高于感觉的总和,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人看到某事物,无须对组成这一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分别分析然后再组合成整体的判断,而是能够直接整体把握事物的知觉结构。

3.1.1.1 格式塔的含义

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一个格式塔在其中的组成部分发生变化时,这个物体还是物体本身。比如立方体无论什么制作材料在人眼中就是立方体。一个格式塔不是单纯的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而是会对对象有一种“整体”的知觉。比如音乐虽然听到的是不同的音符,但是听歌会听整体而不是单个音符。

一个“形”即一个“格式塔”,是知觉对视觉样式进行积极组织或整体建构的结果。

格式塔学派认为人整体地把握感觉元素,是整体决定部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后决定各个部分。

格式塔的基本原则

(1)一个知觉视野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图形

(2)一个知觉场构成图形和背景

(3)一个结构可以复杂或简单。

(4)一个“好形”就是结合得好的能留下印象的图形。比如圆形

(5)一个强势图形与其他要素冲突时,会吸收弱势图形。与其他图形混合时缺乏相融性。

(6)一个封闭图形往往强势且呈现好形

(7)组织都具有稳定性

(8)图形会趋向对称平衡。

(9)组织趋向形成有结构的整体。

(10)组织、图形或物体的性质依赖于各部分的关系,而不是各部分的特殊性质。

格式塔学派证明存在某种客观因素影响艺术家看的方式,这种客观因素超越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对所有的艺术产生作用。解释的是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可能是因为符合了某种心理学上人们希望的事物组织方式。将格式塔理论运用到艺术研究领域。

3.1.1.2 格式塔学派的场论

场中每一组成部分性质的变化由场的整体决定,而不是个别元素键相互作用的总和。借用这个概念反对元素主义心理学认为经验是有互不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结合体的想法。

库尔特 考夫卡分为心理场和物理场。两者往往不统一。心理场包含自我,物理场包含环境,环境又分为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前者是人意想中的环境,后者是现实中的环境。

勒温 B=f(PE),B是行为,P是人,E是环境,说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

3.1.1.3 格式塔学派的同型论

定义:意识与行为历程与大脑的生理历程在功能上完全等同,心理经验与大脑间有必然的对应性。简单的说就是大脑中存在的只是类似的东西而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

但是的一种机械观点认为看到一个三角形就会在大脑中激活一种三角形形式。格式塔认为大脑中产生的是结构一致功能同型的物质,但不是完全对应。

3.1.2 视知觉与形式分析

3.1.2.1 图底关系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并非是恒定的,可能互相转化,即对同一对象有两种图底关系的知觉方式。容易被看出主体封闭的面,有清楚形状的,看起来离观者近而空间位置明确。



3.1.2.2 深度层次

平面图形中,图形各种形态与背景之间的深度关系通过各自的位置来体现。比如背景处于图形后面作为基础空间存在。被遮挡的位于后面。

3.1.2.3 阴影意义

阴影必须与图形本身产生对立性关系,大脑才会倾向于将其看作第三维度的存在。a比b更立体的原因是它是从一个亮点向四周辐射的亮度值梯度变化,暗示了球的曲率。而且图形产生的不稳定使观者消除变形感的需要更迫切,更易看成受光的球。



3.1.2.4形状简化

形状涉及物体的边界线。简化不是简单。当图形简单规则时,人们会舒服,因为和知觉追求简化是一致的。不是说要素少就简洁,而是看结构的性质。比如正方形比三角形好,因为力学上是平衡的。

完结原则:(1)弥合缺口 (2)忽视参差


分裂简化:把复杂图形看出简单图形的结合。

3.1.2.5 形与色彩

对于8岁以上的儿童,会根据形状辨认物体而不是颜色。

通常情况下色彩对于人的刺激是首要的,短暂的,而形状对于人的刺激是后续的,持久的。这一规律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广泛运用。


说明同构理论,形状和色彩的对等关系来自其力学式样。

3.1.2.6 象征与心理分析

所有艺术都是象征的。

虽然视觉样式的成功创达依赖于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视觉样式本身的力学关系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从而能够被观者欣赏。

3.1.2.7 平衡与重力

对称式平衡(绝对的对称)和均衡式平衡。格式塔分为物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前者是各种力的抵消。后者是知觉上的平衡。两者常常不一致。

平衡是在整体知觉中产生的一种知觉。

视觉要素与平衡中心的距离,形状的大小、色彩,是否规则,边缘是否清晰都会影响平衡。通过增加深色的面积去平衡浅色。

不要为了平衡而平衡。平衡只有在能够创达内容时才有意义。

3.1.2.8 物理力与视觉力

物理力是直接观察到的,视觉力是根据现实中对力的理解,感受到的作品中的力。视觉力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力,是眼睛在知觉到样式整体关系之后对力的一种心理的判断。

3.1.2.9 时间与运动

艺术作品接受了四维空间的概念,加上了时间。特别是电影,多媒体设计。

紧张是内在的或促使具有方向性的运动产生的力。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线传达运动。

似动现象,格式塔中对于静态运动的研究

3.1.2.10光线与照明度

物体的光线实际上是一种在特定领域中所有物体亮度的对比关系。

照明的视觉特性需要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的某种逐渐过渡来体现。画素描的明暗处理。

3.2 视知觉与视觉思维(主旨:视知觉是一种抽象概括,是创造,是思维)

格式塔心理学侧重对于艺术形式的研究

3.2.1 视知觉的逻辑组织性与主动选择性

感觉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经大脑分析后反映出来就生成为知觉,知觉就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2.1.1 视知觉的组织能力

阿恩海姆 

①视觉是有选择性的,看到的东西的某些方面顷刻被构造出来,而另一些需要慢慢显示。

②视觉作为距离器官,会去感知远距离之外的事物,这样有利于观者采取一种更适宜的与现实一致的活动,有利于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③视觉涉及某个问题的当场解决。如当场判断深度,把事物不完全部分补足。

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

视知觉对视觉对象具有主动选择性逻辑组织性。主要体现在形态组织图底关系两个方面。形态组织是将视觉信息编制成相对完整的形态以表达意义。所谓图底关系,将主体从背景隔离。

多歧图形,主体与底部的界限模糊,能够有互动性和趣味性。

预成图式”理论,同样认为视知觉是一种主动的组织过程。预成图式具有个体差异。

视觉思维理论揭示了视觉行为的复杂性,指出了心理因素在视觉过程与结果中所占有的重要性。不是单纯地对外界的客观记录。

视知觉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选择的活动。

如果承认了视觉是一个组织行为与过程,那么以视觉的形式创造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3.2.1.2 视知觉的整合特质

格式塔心理学确立了心理学的整体观

同型论意味着大脑基本过程存在一个事件的模型,并与人的某些感觉体验同型。

心灵意象”:视觉思维是以心灵中的意象为基础的。这种意象是简化的,是代表事物本质的符号。从看到事物开始,抽象就已经开始了,人的视觉倾向把式样简化为最简单的形状。

3.2.2 视觉思维与形式生成

知觉的意义能够将对象按照具有概念特质的形式规则进行重构。结果是生成一种新的形式。

3.2.2.1 视知觉的形式语言意义

视知觉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

视觉思维意义上的看,不是一般的所谓的发现特征与细节,不同与对体积、色彩等各有偏重的观察,而是一种积极的具有选择、评价、整合价值的视觉行为。

视觉思维与非视觉性抽象思维的差异

①一种具体而现实的表象,后者是一些概念

②非视觉性的以词语为媒介,视觉思维可以用词语也可以不用

③视觉思维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非视觉没有,人们一旦有对物体的完整印象很难被改变。

④视觉思维的资源、信息更丰富

3.2.2.2 视觉思维与形式分析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包括视知觉在内的一切视觉活动本身都具有思维的一切技能。创造性地把视觉与思维结合起来。

阿恩海姆的“形式”实际上是完形格式塔,简化与力是它的主要特征。形式是由视觉元素(词语),构成法(语法),图示表现等部分构成的系统。

欣赏作品,应该去认识与描绘的样式。审美中人的感觉和情绪是直接融合在形式中的,这种形式能在人心中唤起一种力,通过这种力知觉作品的表现性。

复制(比如画画)是能否通过视觉信息,恰到好处地实现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客观物象外在结构的力的构成的同构性,而不是简单的复制。

3.2.2.3 形式的眼光与形式的自觉

观看世界的活动是外部景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主体的本性之间相互作用。

不仅要会“”,还要会表达对视觉形式的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