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最先分类的人。
刘歆,最先追溯各家起源的人。周朝后期官与师的分离,私人讲学产生了各家。
第四章 孔子
一位老师
向弟子传授西周的传统典籍和礼乐观念,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
另一方面,孔子在传授中引入自己的道德观,从而“以述代作”。
正名
强调“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相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论语》
仁义
义是社会中每个人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它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利是义的的反面。义的本质是爱人,即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忠恕
那么如何实行仁?关键在于推己及人,这包含两方面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就是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就是履行义的责任。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知命
孔子从义的观念又推导出“无所为而为”:既然做任何事的动机都是源于道德,那么即使明知结果并不理想,也要一心一意尽自己所能。不在乎成败,也就不会患得患失。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论语》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