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决心》--心之所念,终成美好

心之所念,如星辰璀璨不畏长夜漫漫终将照耀前路

今年1月27日,自驾游阿姨、电影《出走的决心》原型--苏敏宣布正式离婚。

她发视频写到“始于1986.1.20终于2025.1.27,敬自己38年的光阴,已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从此山水不相逢,我相信未来我会越来越好,祝我离婚快乐!”

电影《出走的决心》是根据苏敏为原型改编的,可苏敏说故事中很多都是她的现实日常甚至很多受限于时长,近40年的点滴,是不可能全部呈现。电影结尾之前,看了有些压抑,家的布局并不大,本该是个温馨之所,但却更像个囚笼。可能苏敏只是一个代表,只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囚笼,还有多少人受困其中。

这部豆瓣评分8.8分,腾讯视频评分9.5分的电影,用“非线性叙事结构”--穿插主人公李红前半生的家庭记忆片段,使得影片通过时间线的跳跃展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运用“冷暖色调对比”--将压抑的婚姻生活(冷蓝色调)与自由旅途(暖黄色调)并置,呈现李红“逃离—寻找”的心理轨迹,在家庭责任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撕裂状态。

运用“空间、声音与身体话语的解构”--影片中的封闭场景如厨房、阳台、医院走廊等,构成福柯式的“规训空间”,李红坐公交车出走和驾车出行的广角拍摄,完成了从“工具性身体”到“感受性身体”的转变。李红的忙碌与孙大勇的悠闲、指手画脚,李红在厨房压抑崩溃的状态和孙大勇嗦面的声音,两种状态的对比强烈地凸显出矛盾的所在。

电影中也运用“留白”的手法,给观众更多的思索空间,不主张什么,用现实的手法去呈现现实。

可一些观众影评却觉得电影丑化了男性角色,认为电影过于简单化地呈现了男女的对立,缺乏深度和复杂性,认为电影没有深入探讨女性困境的哲学层面,仅仅停留在情绪宣泄的层间,缺乏哲学思考价值。更有人上升到了女拳的高度。

em……,一位有鉴赏力的影评人这样说:“看了很多电影,会发现一部好的电影,就是在原原本本地还原生活。很多人问导演电影想要告诉人们什么,电影的价值和主张是什么。其实很多好的导演并不想上升或者是觉得也没必要偏要上升,就是如实地还原生活而已。”生活中自有生活的意思和哲学,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要诚心实意地尊重事实,并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呈现,就是良心之作。

苏阿姨离婚后,负面的声音不少,有人觉得她过好了,就抛弃丈夫了。俗语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说“谁痛苦,谁负责改变;谁改变,谁终将受益。”

苏敏也好,影片也罢,未必在宣扬主张什么,只是通过讲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的故事。男性也好,女性也罢,都可以通过故事思考如何更好地相处,共同努力经营好婚姻。两性并不对立,而是同舟共济的伙伴,这期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但途中任何一方装睡或者偷力,都会导致航向偏离或者翻船。

向阳而生是该鼓励的,无奈地等着生命的枯萎,为何不试试摆脱桎梏?任何一种良性的关系都不是让对方委屈牺牲,而是彼此懂得并成全,相互鼓励携手成长,彼此依靠,让生命之花在风雨中发芽抽枝,在阳光中灿烂绽放。

最后,借用舒婷的《致橡树》送给婚姻中同舟共济的伉俪们,愿能相互依托、相互扶持、相偕相守,共同成长进步,不沉溺于凡情俗事,共同让生命之花在阳光下绚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