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为什么生而写作会是刚需呢??
读小学时,语文老师就让我们记日记,过往的每一个寒暑假,定量的日记总被拖延到开学的最后几日,然后东拉西扯,今天明天,开头结尾,流水账一般草草了事。那时应该是被迫而厌倦的。
到了中学,老师开始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个“素材搜集本”,摘录名人名言,散文诗集,经典段落……,也教会大家更多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用典、对比、插叙、倒叙、类比、依据……
这一阶段,开始被文字的神奇吸引,从飘,简爱,在人间,雾都孤儿,基督山伯爵,鲁滨逊漂流记,汤姆大伯的小屋,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到琼瑶,古龙,金庸,矛盾,老舍,巴金,席绢,汪国真,卫斯理……不胜枚举,然而关于写作,除了几封情书,和读者上的笔友互信,也只留下了不学无术,上课被老师收书、回家被妈妈责骂,以及厚厚的几本现在看来很想“自宫”的叛逆少女日记。
好麽,由于这不学无术和叛逆分裂,最终也只考了一个不入流、不知名的大专院校。
悻悻然、郁闷之、从此搁笔,只听、只看、只读、慨叹那些喜爱的文字。
“每天下午16:30,我是珊珊,校园广播与你不见不散”。
这一时期,忽然爱上各种电台,也从大一开始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校广播员。用声音去表达,用心去播音,也幻想着各种声音背后的他们,是怎样?会怎样?有什么不同?
毕业了、似一段人生的落幕,步入社会,为了生存,为了不受约束,为了早一点更早一点打好基础,也为了曾经迷茫而漂泊的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偶尔发呆,偶尔提笔,偶尔读到触动的文字,偶尔所感所想却无从说起,也许成长就是欲言又止的累积,也许只是缺乏写作的勇气,也许只是给自己找个理由看前人书文已足矣。
邂逅“老张”终于又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和同学们互关、互赞、互评、互看,也自乐在其中。
不知不觉,践行12天,而重新思考,再次记录那一刻,想起来时路的每一步,不知道逻辑思维会不会更好,只感到更快乐、更充实。
若问,这又为何?
不信,你写,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