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一本语文杂志上出现一张照片,陈旧的色彩,一个女子穿着件质地考究的旗袍,一只手叉着腰,下巴抬得很高,眼神里透出一股冷峻与孤傲。
她似乎看到了世人看不到的种种,让人忍不住想要知晓。她,就是张爱玲。照片下那一篇文章,叫《天才梦》。
这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她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我很好奇,这会是一个怎样天才型的女子?我们的课本里,可从来没提到过这一位扬名海内外的女作家。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我也许会被誉为神童。”
她略带谦逊地在文章中介绍自己。三岁时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诵得一位满清的遗老落了泪。
她懂音乐,懂美术,懂舞蹈,懂电影,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东西。她知道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伸出手摘树巅的树叶。可她却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她自嘲着说自己在现实社会里等于一个废物。
真是个奇女子!
于是乎我开始寻找任何有关于她的文字。
她居然是李鸿章的重外孙!不得不承认,她如此显赫的家世,如此高贵的出身,让我觉得她的才情是有深层来源的。出生在旧式的封建家庭,却接受着西式的教育,亲眼见证封建家庭的衰败与腐朽,父母离异,特殊的童年经历,让爱玲较早地体会到了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
在她的作品里,也常能够透出这样的情绪。
海明威说:“要培养一个作家,最开始就是他童年的经历。”
那么张爱玲生来就是可以当作家的,因她对于时代的变迁,人情的冷暖,都有着非常切身的体会,她写出来的东西,也必然是真实的。
金庸也说:“一个作者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写不出好东西来的。”他不相信有天才这一说法。
张爱玲是天才吗?我相信她是。因她对人性有着十分敏锐的感知能力。可她更是勤奋的,学习成绩全校第一,自己卖文养活自己。我喜欢这样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无疑是好看的,是特别的。
她讲的故事里从来没有大英雄,也没有大坏蛋,用她自己的话说,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我喜欢张爱玲讲凡人的故事,凡人总不是完美的,甚至是软弱的,然而他们是极为真实的。张爱玲真诚地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没有说教,没有一般小说里的大起大落,轰轰烈烈。
读她写的故事,会感受到那些人物是真实地活着的,不是单纯的小说角色。即便是历史上最轰轰烈烈的霸王别姬的故事,也被她讲诉地平实、贴近人心。
历史故事里的虞姬,很无私,很悲壮,为了大王的勇猛向前,毫不犹豫抽出剑来潇洒地抹了脖子。
而张爱玲讲的,是四面楚歌之前,军营里的平静,和静夜里虞姬那并不平静的思潮。
虞姬会想些什么?她整日像影子一样跟随者项王,经过漆黑的暴风雨之夜,经过战场上非人的恐怖,也经过饥饿,疲劳,颠沛,永远的。
十余年来,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虞姬爱他,如此爱他。然而她真的就是这样无私无我吗?她难道没有一分一秒,要去想想她自己吗?
她会想!她当然会想!她想到项王成功以后,她也许会被厌倦,被冷落,最后什么都得不到直到枯萎。她不要这样的结局,她宁愿现在这样,时刻反射着大王的光芒,至少,这是她独有的。可是有一处我不明白,为何虞姬在知道大王面临绝境的时候会想到要去亲手结束他的生命?这又是为何?
好在她没有这么做,这样的念头在她的脑子里一闪而过。她爱他。她为着项王的绝望而心痛,她知道她自己也走到尽头了,她知道这已经是最后一次。
那么大王:
“我不会跟在您的背后,让您分心,顾虑我,保护我,使得江东的子弟兵讪笑您为了一个女人失去了战斗的能力。”
虞姬终究是没有犹豫地把刀刺进了自己的胸膛,为了他,也为了自己。因为这样,她的生命就可以结束在最光辉的时刻,不用面对凄惨的结局,也成全了她深爱的男人。
读完这《霸王别姬》,我忽然觉得这虞姬是那样鲜活,那样亲切,她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我的心也才真正被这个故事感动,不像之前看热闹般听这个故事,真好。
这一篇,还是张爱玲读中学时的作品,却已经对人心有了如此深入的透视,那她以后的,许多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就更能吸引我去认真阅读了。
于是,《沉香屑》、《封锁》、《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一发不可收拾。每一篇我都会反复读,每读一遍又有新的感受,嚼不腻,不厌倦。
最初我搞不懂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自身理论知识匮乏的缘故。于是去看爱玲的《自己的文章》,听她自己说说为什么。
她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
相比悲壮,她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她笔下的人物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着时代的总量。
她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她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那个时代里写英雄,写革命的作品不在少数,然而人们赞扬革命、崇拜英雄都十分短暂。革命会结束,英雄会没落,人们还是要生活,每天与不同的凡人打交道,过安稳和谐的日子。这才是永恒的东西。不管革命还是英雄,应是为了追求人生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它存在于一切的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由此可见,张爱玲最注重的是人性,人的最本真,最朴素的面貌。
她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用参差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不会让善与恶、灵与肉产生斩钉截铁的冲突。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在读张爱玲的小说时会感到里面的人物是生动地活着的,是可信的。因为那些人物是充满人性的,朴素真实的,就像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会自私,也会怯弱。他们会经历些事,也许我们自己也会遇到,并企图寻找缘由。
重要的是,张爱玲用这些平凡人的小事给了我无尽的启示,让我思绪不止。
说不完吧,那么多的好作品没说呢。我想我只能不停歇地,阅读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