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简书上发的《老子》的第一章的感悟的阅读量只有自己,但是在头条上的阅读量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新人,又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来说,算是一个小惊喜了,于是又把第八十一章的感悟发了上来,对于《老子》这本书来说,每一章都蕴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常读常新。
第八十一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我认为在这一章对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一个最直观的阐述,而且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再度写明圣人之道的本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关于这一章,叶玉麟在《白话译解道德经》中的白话解释是这样的:
天下凡是说得好的就不可信。真可信的话必不是巧言又如说话有条理的决不用口如悬河。那太会发空论之人非善辩者也。真能专精一事之人有大志不靠博文。要是以博闻自夸的未必是大智。所以圣人不用堆积他的才能表现于外,心中虚空,一无所有,本是为人,自家却不慌疏,本是以致善与人,自家之善亦不缺少。好比天道,只是生育万物,于人物只有利而无害;故圣人法天道,顺天之力,圣人亦只是尽力去做,却不与人争。
现在很多人错误的应用与理解老子所提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把这个作为自制不去努力,不去争取的借口,认为凡事都不需要去竞争,但是;老子的愿意是是不能过于绝对化的,绝对化本身就是偏离了老子的道,道是顺其自然的,圣人之所以不去争,因为圣人是有道的人,不需要去显露自己的才能也可以被了解,首先要做到圣人的境界,真正的去了解道,但是不能过分的强求道,因为道是自然的,但是不能不作为,不作为也是违反道的,老子的的无为更多的体现了:坦然面对,不过于主动,也不过于消极被动,是过于积极与过于消极的中间点,分界线,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是圣人还是说只有圣人才可以把握到这样的分界线。
通篇读来,就是讲了做事要自然,自然而然的去做事情,自然而然的做事,不去想结果是怎么样的,做你该做的事情,不要去过于强求,最后反而能达到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