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者检查自己。
——罗曼·罗兰
自从伟大的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纸张,书籍作为人类经验的瑰宝被誉为巨人的肩膀。在书籍的天地里,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翱翔畅游,读书寻找自己。
我的读书历程并不美,感觉真正开始读书是一年前。虽然为自己而读书的时间不长,但我特别庆幸开始了新的历程。
001 渴望读书而无书
出生于八零年代农村的我,家庭并不富裕,到县城逛一趟新华书店,就觉得特别的激动和兴奋。依稀还记得每每去书店,妈妈催我走,我依依不舍的样子。依稀还记得每每要买书,妈妈捉襟见肘,我满心遗憾的样子。羡慕当时出生在教师家庭的同学,有一整套的《一千零一夜》,每个假期都向她借书读。那会儿的书籍少的可怜,我能留下印象的只有《一千零一夜》、《365夜故事》,还有些小人书和民间传说。在那个少年时代里,有当时的局限性,渴望读书而无书。
002 为了考试而读书
进入了上学时代,一切都是以考试为目的的读书。小的时候,只有《语文》、《数学》以及它们的习题集,书的种类少的可怜,吸收到的是浓缩在课本里的精华,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明白所云。《数学》也就罢了,它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多做些练习,熟悉了数字的规则,也就基本掌握了它的技巧。可是《语文》不一样,在那样应试教育下的读书,只是为了考试找重点,机械地记忆一些名词和内容,殊不知错过了多少思想的成长。依稀记得那会儿,数理化可以学得很好,但是《语文》一直是自己的痛点,有些东西很难理解。为了考试而读书,错过的是读书习惯的养成、思想体系的建设、读书观念的偏差,考完试就再也不想读书。
003 在书中寻找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在遇上最艰难的那一年,你在做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在书中寻找答案在前人的经验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出口。选择地理相关的书籍,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城市、国家,也了解其他人的坐标。选择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了解人类本身的发展阶段、心理特点,了解人性。选择人物传记类的书籍,希望借助其他人的智慧,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不断探索的过程,自己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遇到喜欢的作者,遇到喜欢的观点,遇到喜欢的技能,并深深地认同与践行。
004 为自己而读书的选择
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是多么得幸运,读书的成本降低,读书的方式多样,给知识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对于概念、地理、人物、历史,我选择随时用百度百科解答内心的疑问。喜欢看世界,先从最简单的世界地图开始读起,进而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了解《Lonely Planet》的旅游胜地。出去旅行前,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这个城市的特点,她所特有的风俗和美食。旅行中,寻找关于这个城市的书籍,里边会有更详尽的故事。
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科,先了解这个学科里的知名教授、学者,比方说积极心理学的塞利格曼、彭凯平,读他们的著作,查他们的索引,会把这个学科中的巨匠找出来,读他的原著,吸收他的思想。
对于扩展书籍的选择,通过众多微信公众号,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如罗辑思维、李笑来、连岳、剽悍一只猫等,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单,也会在喜欢的公众账号中找到作者喜欢的书籍。
对于出版社的选择,我现在有点迷恋《中信出版社》,书籍的内容质量一般都很高,也很受读者的推崇。
在读书的路上,站在巨人的肩膀,汲取更多的营养,丰盈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