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说(三):口腹之欲,心智之养。
在宋朝历史上,王安石注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这位为了实现宋朝真正“荣而强”的求变者,即使贵为群臣之首,身兼宋朝宰相之职,在生活上仍然是一副穷酸做派。王安石的饮食观,不仅是秉性节俭,而且在日常吃饭中,俨然显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清白乃心”。这位位极人臣的宋朝宰相,不喜欢油腻的饭局文化,却特别喜欢在家里吃饭,而且也不大喜欢喝酒,日常桌子上的菜品,最多只有两道。主食不是米饭就是“蒸饼”,最奢侈的时候,会来一盘所谓的宋朝版“竹编羊肉丝”,也就是王安石最喜欢的小食之一“羊头签”。
但是,王安石也是在看书解乏的时候才会享用,一边在看书,困乏时会捏着几根肉丝往嘴里送。此外,即便是重要亲戚登门拜访,这位宋朝宰相的餐桌上,饭菜也依然像平常那样简单。虽然仆人会上一些下酒菜,但是宴酣之后上的主食,也不过是稀松寻常的“胡饼”。有一次,王安石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前往开封,顺便也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待客之礼自然要尽,于是“设宴”款待。萧氏子认为去宰相家中做客,必然需要一番收拾体面,所以着华服出席,自以为王安石的家中必然也是一场盛宴。可是到达王安石府上之后,一直待到中午都没有开饭,饥饿难耐的萧氏子也不敢擅自离去。
其后,又等待了许久,王安石方才下令入席就餐。萧子氏心里盼想的美味佳肴、玉盘珍馐是样样都没有。不过萧氏子只敢在心里恼愤,随性喝了几杯酒之后,餐席上才加了两块“胡饼”,以及四份切成块状的肉类。不一会儿就开始上饭了,此外对于汤类只有一些“菜羹”。萧氏子再也忍耐不住了,为了表现自己的不满,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而且四边故意都给留下来。王安石见状,脸色上丝毫没有任何的改变,而是把剩下来的四边,都给取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瞧见这一幕,自然感到羞愤难耐。
最终,在这位大宋宰相的府上,或许历史应该铭记,王安石是怎么教育这个浪费粮食的年轻人:宋朝宰相在会客亲友的饭局结束,没有呵斥,没有责备,他一声不响地走到客人面前,慢慢地把客人舍弃的饼渣拿起,默默地一口口吃完,一点饼渣都没剩下。这种震撼,或许才是达官显贵该有的示范,这位宋朝孑然而行的求变者,一生的饮食观,不仅是粗茶淡饭的穷酸,而是一种清白乃心的人生境界。归根结底,饮食观中常人皆备的口腹之欲,不过只是一种低级的欲望,只是一种故作享受的嚣张,真正体面的生活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宋朝饭局》、《王安石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