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小时候四年级有一个课本上贝多芬写月光曲的故事,一天傍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徐徐传来的钢琴声,他寻声前去在一幢旧楼里面发现有位盲姑娘正在弹奏他的曲子,姑娘说他很喜欢贝多芬,但买不起音乐会的门票,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屋为姑娘弹奏,这个时候风吹灭了蜡烛,合着月光如水,贝多芬即兴弹奏出了月光曲,弹完之后,他忘了告别,起身飞奔回酒店,连夜把月光曲的乐谱记录下来,但是呢,这个故事是假的。
月光曲的真名叫升C小调奏鸣曲,这首曲子其实跟月光没有关系,是一位德国乐评家听完之后写文章说,这首乐曲让他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出版社为了推销作品,于是呢,为它叫上了一个标题叫月光。写这首乐曲的时候贝多芬正在弹恋爱,爱上了他一位女学生,16岁的朱丽叶塔,所以我想这可能是一片爱情的乐章,据说这是他最长的一段恋情,后来照例是因为门第悬殊而告吹了,留下这首经典名曲做纪念,但我们不要被标题迷惑,以为月光曲只有朦胧,只有静美,其实这些朦胧、静美都是伏笔,后面到了第三乐章,我们会发现这个乐章比暴风雨都更加狂乱,更加的波澜壮阔,那这首钢琴奏鸣曲非常富有革命性,一般来说,奏鸣曲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普遍采用中速的奏鸣曲结构,中间乐章是慢板,以三段体为主,最后一个乐章是快板奏鸣曲或回旋曲,但是这首月光呢,一上来就是个慢板,就是说把原来的第二章放在了开始,这是非常少见的,后来我看到莫扎特先给海顿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也是这么写的,一上来就是慢板,很可能呢,莫扎特创造性的方法也启发过贝多芬,特别给大家推荐一位德国的女钢琴家弹的贝多芬,她叫艾丽内依,二十世纪初的一位钢琴家,人们把他成为贝多芬的遗孀,我们知道贝多芬没有结婚,怎么可能有遗孀呢,可见这个是大家对她的昵称,觉得她是贝多芬的灵魂伴侣,是真正理解贝多芬精神的女人,我觉得她弹的月光非常的惊人,来势汹汹,完全不像是月光,倒是让我想起月光下深不可测的黑夜的大海,这里的曲调非常的简洁只有几个音,那钢琴肢体也非常的含蓄,它把主旋律交给小拇指,这样一个乐章对轻音乐,电影音乐都是影响深远,貌似简单,其实它给演奏家非常多的表现空间,你可以把它弹的很温柔,很忧伤,富有冥想,非常感伤,甚至暗涌的情绪,甚至可以弹出不详的预感,给演奏者很多挑战的空间,还有一个版本的乐章非常感人是我在一个贝多芬的传记电影里看到的,叫做复制贝多芬,写这首月光曲的时候贝多芬已经耳聋了,作曲的时候,他听不见,只好低头把耳朵贴近琴键,然后自己在听这首音乐,看到这个镜头非常感动,我忽然就理解了简单的乐曲中,有一种深不可测的绝美,我觉得这个曲子在贝多芬的目录里面是相对比较好弹的,在弹奏的时候比较难得部分就是用小拇指来弹的主旋律,因为要用小拇指去强调这个主旋律,而另外的手指呢,是弹奏它的伴奏部分要弹得非常的朦胧控制的非常好,这是比较难的。
波澜壮阔猛烈的第三乐章推荐另外一位演奏家 肯普夫,他也是一位贝多芬专家,他的演奏继承了德奥艺术的精神,我们现在听说过的钢琴家大部分是钢琴家明星,像郎朗,李云迪,阿格里奇,甚至霍洛维茨,那还有不少是钢琴艺术家,钢琴哲学家,钢琴思想家,他们可能并不是很出名,但是他们的艺术成就非常的高,像这位肯普夫还有斯纳贝尔被称为是贝多芬专家,他们弹的贝多芬是体现了贝多芬的德奥艺术精神的,非常质朴清晰而高贵,第三乐章是一首奏鸣曲式的极板,速度很快,很热力,音型如潮水汹涌而且这个音型在潮水汹涌的过程中逐渐汇集成了排山倒海的一种气象,我们知道贝多芬本人是一位钢琴家,他编写钢琴肢体虽然很难,但是弹起来是比较方便的,而且非常有效果,这个音型本身就能够让人影响深刻,听起来即是斗志高昂,又像是情绪很愤懑的样子,而且它对演奏者的情感体验给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记得有个评论说:这样的情感的不及表达,一直到200年后的今天,它的激烈程度仍然是令人诧异的,所以听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个月光曲,其实也不算是爱情故事,音乐的指向非常丰富,它最后呢,回到了身体本能的激情。
内容来源:喜马拉雅电台 田艺苗 (古典音乐很难吗)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