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得益于儒家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对伦理社会的建构。儒家伦理为中国的社会治理奠定了道德基础,今天依然如此。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可以说没有儒家文化,中华文化就支离破碎。没有儒家的人文精神,道家思想会走向奸滑,佛家思想会走向虚无,墨家思想会走向仇杀,法家思想会走向苛酷。但在中华文化三大家儒道佛中,近代以来对儒家批评最多,误解最深,主要是很多人认为儒家学说更有利于统治者。在呼唤文化自信的今天,有些问题需要澄清。
首先,儒家学说不只有孔孟之道。儒家学说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产生开始,随着时代发展到今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思想学派。汉代时文化上的儒生与行政上的刀笔吏身份融合,形成了新的士大夫阶层,儒家法家开始合流,法家汇入儒家,独立的法家学派不复存。而此后的儒家是以儒学为灵魂、以法为手段的儒家,和孔孟之道的原儒已有很大不同。宋代又有了程朱理学派的兴盛,其受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社会传统。明代时陆王心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吸收佛道两家思想精华的阳明心学,中华文化有了新的高峰。可以说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是原儒与新儒的区别,是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合在一起才是儒学的全貌。
再者,真正的孔孟之道并不迎合统治者。儒家将智、仁、勇奉为三达德。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智,明白人与世界的道理,故无惑;有爱,与天下之人同在,故无忧;有勇,人没有私心,故无惧。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在主张充分实现人性的同时强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哪个统治者会喜欢这样的思想观念?朱元璋就将《孟子》中的近一半章节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并差点将孟子赶出孔庙。阳明心学更是主张人性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皆可成贤成圣,人人都应收拾精神,做自作主张的大丈夫。这些思想观念更有利于统治者还是更有利于万千民众,不言自明。
最后,儒家学说中能被统治者善加利用的,恐怕只有程朱理学。这也是明清两代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因。虽说理学有其合理方面,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更接近西方思想逻辑,但其将情之理等同于物之理,认为天理是不依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永恒的不朽的,在没有自本自根的神存在的中华文明中,恰恰为统治者扮演神提供了理伦依据,为其以天理代言人自居来驾驭民众创造了思想基础,所以统治者才青睐理学。但理学将人心与天理隔离开来,使天理高高在上,使理学变为了空洞的宣讲,再经明清统治者曲解拼凑,逐渐僵化腐朽,最终失去了思想活力。作为千年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学说,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消极的一面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没落也越发显著,是很多人对儒家学说持负面态度的主要根源。